|
考古在我國正成為顯學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4日 09:59 新民晚報
從前幾年老山漢墓、雷峰塔地宮的發掘到昨天打撈出水的“南海一號”宋代沉船,重大的考古發掘越來越吸引公眾的目光,也日益受到媒體追星似的報道。有文物考古學者指出,考古已經成為一種公眾活動。中國亟須建構“公眾考古學”。 各方熱情高漲 近年來,媒體對考古發現的熱情高漲,甚至在浙江杭州雷峰塔、湖北九連墩、江蘇大青墩漢墓的發掘過程中,電視報道還必須向考古單位支付轉播費。考古專題片成為大受歡迎的電視節目。在書店和音像店,不少有關文明起源、人類起源、考古解密的書籍和影音制品熱銷。 重大考古發掘所在地的地方政府也變得積極起來。他們發現,一個舉世矚目的考古發現會令一個偏僻的鄉村一夜之間聞名遐邇,游客、投資者以及上級領導的關心、撥款隨之而來。考古因此成為一些地方老百姓的福音。 專業的文物考古部門和專家們也越來越注重與公眾的互動。如《中國文物報》評選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邀請相關考古隊負責人在互聯網上演講、答疑,現場評選。有的考古單位已經成為與媒體打交道的高手,有節奏地釋放一些信息,吊足了媒體的胃口。 夸張非常離譜 毋庸置疑,這一切產生的客觀效果是積極的。由此不僅可以普及考古學知識,還加深了公眾對祖國歷史文化的感情,加強了保護文物的意識,推動了文物事業的進步。但是,在這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急功近利、嘩眾取寵、粗制濫造、以訛傳訛的情況。有的文章缺乏科學的嚴謹性,著力營造子虛烏有的神秘跡象等。有的媒體報道,不著眼于告訴公眾考古發現所揭示的人類發展歷程中的方方面面,而是著力渲染文物的經濟價值。譬如此次“南海一號”考古發掘的一些前期報道,當沉船還沒有打撈上來時,就有報道宣稱其中文物的價值超千億乃至三千億美元。并將船上瓷器的級別說成宋代瓷器之巔峰。對于如此外行的說法,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專家張威感嘆道:“不是一點夸張了,夸張得也太離譜了。” “公眾考古”興起 文物工作者曹兵武認為,隨著精神生活需求的迅速增長,旅游業和民間收藏的興盛,人們對跨文化、超時空感受的追求使得社會對文物古跡和考古學知識也越來越感興趣。公眾活動越來越影響考古活動與考古學的形式,中國亟須建構“公眾考古學”。 公眾考古學在國外早已不是新鮮玩藝。20世紀60年代以來,考古學與社會、與公眾的關系逐漸成為西方考古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公眾考古學已成為一門顯學(與現實聯系密切、引起廣泛關注的學問)。考古學與政治、意識形態、新聞應該建立怎樣的關系?考古學與文化旅游、開發與保護應具有怎樣的關系?考古學如何為社會進步作出更大貢獻并不斷實現自身的完善,均成了當今世界考古界的熱門議題。 關注應該持久 一些國家在這個領域均有各具特色的實踐。如日本考古發掘工地定期舉行面向當地居民的考古發掘現場發布會。美國的考古工地也有“考古節”,舉辦系列講座、展示、表演、聯歡等活動。美國考古知識普及刊物有十余種,除了著名的《國家地理》《發現》以及《科學》等經常發表考古普及文章之外,還有幾種專門的考古學普及型刊物,比如《考古學》《發掘》《發現考古學》和《美洲考古》。現在,面向一般讀者甚至專門面向孩子的考古學刊物正在成為一個新興的發展領域。 昨天,一位讀者看了有關“南海一號”打撈的報道后對記者說,數年前,中山艦打撈時,報道得很熱鬧。而后來呢,還有多少人去關心過?“南海一號”進了博物館多年以后,人們(包括現在熱心報道的媒體)是否還會想到去看看?狂風暴雨不能持久,對于某個考古事件轟轟烈烈的報道也總會平息,然而人們對歷史的關注和探索的腳步卻永遠不該停止。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