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 正文
理財周報記者 蔡嵩婷/文
“民間的收藏家越來越多,當他們的藏品大到一定數量以后,必須找一個合適的載體來呈現,無論它以什么樣的形態出現,是藝術館也好,是博物館也好,都是為了展現這些藝術作品。這是一件好事,而且也是一種趨勢。”國內策展人李冬莉這樣描述國內的私人博物館現狀。
隨著藝術品市場逐漸升溫,越來越多人步入了收藏者的行列,當這些收藏品數量逐漸增多后,這些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瑰寶,也需要一個“出口”,此時,能夠承擔起公眾性的藝術館、博物館的名稱就加諸其上。
無論是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還是杭州、紹興、南京這樣的中型城市,各種各樣的私人博物館或是藝術館嶄露頭角,展覽的作品多是私人收藏者平日所藏。從展品結構來看,有的頗為專業,比如紹興越瓷博物館,主要收藏浙江一帶的瓷器;被畫家方力鈞稱為“中國最大的當代藝術作品收藏家”的管藝,其當代藝術文獻館收藏的都是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當然還有一些綜合性的展覽機構,例如長風堂博物館,藏品不僅包括像南京傅抱石故居紀念館這樣的地面文物,還包括移動文物,像中國書畫、西洋畫、古籍善本、名人書札。
談到公立博物館和私人博物館的區別,多數人認為主要體現在策展規模和資金來源上,而非功能。
李冬莉對理財周報記者說:“無論它是公立的還是私人的,作為一個博物館,首先承載的是公眾性,就是將作品呈現給社會,呈現給大眾。”
越瓷的館長孫海芳也表示:“我開辦越瓷的初衷就是為了公布自己的收藏,為了讓大家都能欣賞到這些作品,我追求的其實是一種文化效益。”
而展覽規模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展覽投入,二是效果。
私人博物館所展出的展品多為私人收藏,如果沒有購入新的藏品,其所展示的展品一般不會有很大變化。由于受到資金和場地的限制,私人博物館一般沒有能力策劃專題展覽。但是公立博物館則不同,例如上海博物館雖然收藏主要以古代藝術品為主,但是近年來上博通過一系列的海外專題性展覽,在長三角一帶的藝術品展覽領域建立起自己的地位。
由于私人博物館的名氣、展覽內容都無法與大型公立博物館相抗衡,所以參觀者往往寥寥無幾。再加上私人博物館也屬于非營利性機構,其門票價格受到物價部門的控制,因此靠門票銷售絕對無法填補成本。
孫海芳告訴理財周報記者:“許多市民認為只要是博物館就應該是公益性的,他們希望我們能夠好事做到底,甚至呼吁讓我們連門票費都省了。可是他們不知道,維持這么一個博物館的開銷非常龐大,每天大約就需要上萬元的投入。”
事實上,私人博物館與公立博物館之間最大的差別還是在于資金的來源。
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告訴理財周報記者:“公立博物館有國家資金的支持,所以經費基本上是有保障的,但是私人博物館的運作必須靠自己。”
孫海芳也承認,“私人博物館沒有政府的資金上的支持,也得不到一些經濟政策上的扶持,因此所有的經費都需要自己解決。”
著名策展人、北京月亮河當代藝術館館長陸蓉之就深有體會地告訴記者:“在內地辦展覽這幾年來,我覺得最難的就是資金,似乎整天都在為找錢而奔忙。在海外,為藝術捐款可以避稅,所以很多富人愿意將資金捐獻給藝術基金會,或是藝術館、博物館,但是內地還沒有這個政策,很多人對此不感興趣。”
對于這個問題,李冬莉坦言:“既然藝術館承擔的是公眾性的功能,那么發展藝術也必須放在一個社會大背景之下,藝術必須得到大環境的支持,來自政府的、基金會的、團體的等等。例如上海的正大藝術館就由企業命名,這會在無形中為企業帶來良好的聲譽。”
“當我們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其實是在用一種西方的結果討論中國的初始。西方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才有了現在的盛況,所以中國也需要時間去改造或者構建這種社會藝術架構。”她補充說。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