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老江北文物明年將在鴻恩寺展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9日 17:52 新華網
泛黃的文革小報、精美的字畫、滲透著古老氣息的舊式雕窗……當老江北正要淡出人們的記憶之時,一批該區文物的復興正在悄然進行。昨日,記者從江北區文管所獲悉,為更好地保護江北館藏文物,讓市民重拾老江北的歷史記憶,該所已于近日對入庫的珍貴藏品展開了全面修復保護工作。修復文物包括瓷器、陶器、字畫、木質、石質等上百件藏品,預算資金達20余萬。修復工作完畢后,這些寶貝將有望于明年在鴻恩寺公園的藝術中心公開亮相。 瓷器最難"變身" 為確保修復藏品在修復過程中的完整性,江北區文管所專門邀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等相關專家對受損藏品進行了會診,并在所內搭建了一個30平方米的臨時修復室。經過一個月的努力,昨日上午,30件木制品與14件陶瓷品已"華麗轉身"。 "這是1987年建所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文物修復工作,這些文物的來源,包括江北區的舊城拆遷、墓葬發掘、私人捐贈等各種途徑。"江北區文管所所長張明表示,在上百件藏品中,瓷器的修復最為困難,"瓷器修復是在熟悉其時代、器形、紋飾基礎上而深入進行的,修復之時,在溫度、色澤、造型等方面都有相當嚴格的要求。" 據張明介紹,此次修復的14件陶瓷品(11件陶器與3件瓷器)時間從漢代到民國時期。"陶器與瓷器的修復總共用了半個月時間,而光是一對影青瓷瓶就花了差不多一周的時間來修復。" 文革小報別具一格 在修復室中,堆積如山的文革小報格外引人注意。據介紹,此次修復的文革小報一共有164種300多份。《紅衛兵報》、《山城戰報》、《造反軍戰報》、《文攻報》4家當時在社會上頗具影響的文革小報都收錄在案。 "《紅衛兵報》是我市第一張由造反派組織編印的四開四版小報,而親眼看見它的人卻很少。"張明表示,作為當時宣傳工具的文革小報,因具有濃烈的"革命造反"色彩而區別于其他任何報紙,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在小報中,你會發現很多想不到的東西,比如報紙的名稱就有《我們三個不干了》、《送瘟神》、《硬骨頭》等。" 如此多的文革小報是如何搜集來的?張明向記者透露,這300多份報紙是他于4年前,以廢品收購的價格從一位市民手中購買而得,"當時覺得挺有意思,就花了50元買了下來。" 據悉,這些小報將于今日送往包裝廠進行藥物處理與塑封。 珍貴文物"另開小灶" 參與此次修復的文物,有兩件受到了特別待遇,將于近日送往三峽博物館修復中心進行修復:一件是民國時期著名戲劇家、政治家蒲伯英的一幅書法,另一件則是清朝光緒年間巴蜀本土畫家樊世珍的一幅鯉魚圖。 據了解,這兩幅字畫都是70年代由私人捐贈給文管所收藏,其中蒲伯英的書法被定級為國家三級文物,而樊世珍的鯉魚圖尚未定級。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兩件文物均遭到不同質地的破壞,出現嚴重的斷裂殘缺、發黃、變脆等現象。特別是樊世珍的鯉魚圖,畫色灰暗,數處水跡、油跡與霉點已讓畫中鯉魚不再靈動。 "兩件文物是重點保護對象,將采用揭裱修復的方法對其進行搶救。"張明表示,揭裱修復過程復雜,且要求較高,兩件文物將于近日送往三峽博物館修復中心"另開小灶"。(記者 夏婧)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