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力
進入21世紀以來學術研究與藝術市場間的互動已經變得越來越緊密,尤其是在當代藝術的領域。在其中,現階段的學術研究為藝術市場不斷生成著新的藝術資源與價值評價系統,同時也為收藏家新的趣味與收藏方向提供了強有力的學術引導和學術支持。在不斷地互動過程中,商業的學術化轉型,以及學術價值與市場價值逐漸合一的趨勢,構成了一種全新
的活態景觀。
以中國美術史研究為例,最近的動態是出現了所謂“兩頭熱”的情況。所謂的“兩頭熱”指的是對中國早期美術史研究與中國近現代、當代美術研究兩個方面的偏重趨勢,扭轉了20世紀以來注重對唐宋元明清時期的美術研究,尤其是對文人系統的書畫藝術研究的格局。其背景則一方面是由于西方世界以“漢學家”為代表的原有基礎,近年來由于這些“漢學家”群體的消失而逐漸解構,另一方面則是自新中國以來隨著大規模的“美術考古新發現”的層出不窮,以及現當代中國美術的蓬勃發展,客觀上給研究者帶來了無限的、明確的、無需進一步驗證的圖像資料。這在一方面有效地回避了對作品本身真偽性的不同意見,一方面又有力地回應了社會變化的現實。
在美國以芝加哥大學的巫鴻為代表的新一代西方美術史家,在上世紀90年代已經全面介入到了中國現當代美術的領域,這種介入包括關于這個領域的資料整理與匯集、不同主題的研究課題與研討會,甚至還包括了策劃展覽、展覽圖錄。最重要的例子是上世紀90年代由安雅蘭、沈揆一參與策劃的古根海姆“中國5000年文明展”,在展覽中兩位策劃人加大了對中國現當代美術作品部分的展示,引發了西方學者、西方收藏界對中國現當代美術的關注。此后像美國的舊金山亞太美術博物館等機構,又集合臨近的加州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的中國當代美術史的研究力量,舉辦了一系列中國現當代藝術展覽。此外還有像巫鴻在中國臺灣地區參與策劃的臺北雙年展,在廣州策劃的廣州三年展等等。
除了這些以院校教授為主力的研究力量之外,在西方世界關于中國美術史的研究隊伍還包括了具有學術背景的藝術策展人和美術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在整個學術新趨勢的引導下,這部分人員的有效參與,更架構出有關中國當代藝術的嶄新公共收藏機制與活動展示平臺。
由于西方的藝術策展人和美術博物館具有相對成熟與完善的募集資金機制和能力,因此也在資金的支持層面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全球化提供了另一種切實有效的保障。從海外華人藝術家譬如徐冰、蔡國強、黃永砯而言,學院資金、展覽資金、美術館博物館等公共收藏資金構成了其創作與生存的主要資金來源。
在綜上所述的學術力量的作用下,近期的特征是西方當代美術館目前普遍獲得了來自社會的大量捐款,用以舉辦各種各樣的現當代美術展覽,而一些原本立足于傳統藝術的美術博物館也開始嘗試著介入現當代藝術的嶄新領域。于是,學術的力量、市場的力量以及收藏家的力量再次匯集起來,形成了關于中國當代藝術的互為配套又有機結合的整體網絡平臺與長線支持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