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類買家攪熱藝術品市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3日 10:55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 |||||||||
炒家行家藏家 就如同其他投資品種一樣,投身藝術品買賣的人群不同,操作的手法也各異。有的快進快出,靠短線炒作賺取差價,這種人猶如股市中的短線炒家;有的乃是業內人士,靠一雙慧眼游刃其中,可稱之為行家;有的財大氣粗,巨資收購收藏自己所鐘愛的藝術品,不爭一日之短長,輕易不出貨,是為收藏家。
炒家 類似老楊這樣的短線操作風險也不小,每次出手至少要比收價高出20%以上才有賺頭。“我只關注當代二三線畫家的二三等作品,像陳佩秋、劉旦宅等。道理很簡單,我沒有大資金,只能拋棄名家名品路線。”老楊說,他投資書畫有兩條鐵律,“一是單副作品的價錢不能超過10萬元,二是藝術品留在手中的時間不超過1年。”在上海一家藝術品拍賣公司的預展上年過半百的老楊對記者說。 老楊的操作手法可以說顛覆了傳統的投資大、時間長的藝術品投資理念,他也直言不諱地表示自己是在投機,經常這個月在一次拍賣會上花個幾萬買下一幅畫,過幾個月就拿到另一拍賣會上出手。但是收益也還不錯,比做股票強多了,甚至還超過了炒房的收益。 其實,以前老楊是個股民,但是從2003年開始,他果斷退出了股市。 老楊敏銳地意識到,國內的藝術品市場應該大有可為,從那時起他便留意起可能的投資機會,頻頻出沒于各大拍賣行的藝術品預展和拍賣會現場。 據老楊介紹,像他這樣沖著藝術品的投資回報而來的短線炒客大有人在。盡管弄不懂藝術價值為何物,但他們普遍鐘情于在世的當代畫家的作品,主要原因是作品真實性有所保障,因為畫家尚在世,可以通過不同渠道對真偽進行鑒定,這樣便可以繞開藝術品投資的大忌:買到贗品。 類似老楊這樣的短線操作風險也不小,每次出手至少要比收價高出20%以上才有賺頭。當前,短線客之所以能有不錯的收益,跟市場熱度不減直接相關。一旦市場降溫,短線操作基本上就沒有了生存的土壤。 行家 選擇一些冷門品種反而會有高回報,建議關注新中國題材書畫作品,特殊的年代、特殊的題材,造就了中國美術作品的特殊價值。 說起藝術品收藏投資,石建邦可算得上是科班出身,他是復旦大學文博系的首屆畢業生,曾經加盟世界藝術品拍賣巨擘佳士得上海辦事處,為佳士得在中國業務的拓展立下汗馬功勞。后來他干脆辭去佳士得的美差,開始了獨立的藝術品收藏投資之路,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邊搞收藏邊擔當藝術品投資顧問和評論家,在圈內的影響不小。 憑借著深厚的專業能力,別人眼中可遇不可求的撿漏,在石建邦的藝術品收藏投資生涯中卻很常見。如果說炒家老楊能夠獲利幾倍,那么行家石建邦在藝術品投資上的獲利至少有幾十倍。 幾年前,清代宮廷畫行情冷清時,石建邦的一位朋友低價轉讓給他一副慈禧太后所作的《臘梅圖》,現在同類的慈禧御作的拍賣價格已經以十萬計了。“與那些在拍賣場上一出手就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大買家相比,我還是個中小買家。”石建邦坦言,他關注的重點大多是普通字畫中的珍品,通常也能四兩撥千斤。 2003年前后,石建邦2萬元購買過一幅清代畫家顧洛的五尺絹本《鐘馗圖》,2004年以40萬元轉讓出去,短短一年便翻了20倍。五六年前他在一次小型拍賣會上花了幾千元拍到陳秋草的四條屏,曾經有人愿意出價幾倍收購而被拒絕。 當投資者紛紛將目光投向書畫作品的時候,石建邦認為,選擇一些冷門品種反而會有高回報,首先建議投資者關注古籍善本,其精品的價值正在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如果投資者對于書畫市場依然看好的話,建議關注新中國題材書畫作品,特殊的年代、特殊的題材,造就了中國美術作品的特殊價值。 藏家 民營企業家除了看重藝術品巨大的保值增值空間外,還希望通過藝術品收藏提升自身及企業的文化素養。從一定程度上,這些資金實力雄厚的民營企業家也是真正的收藏家,藏品一般不會短時間內出手。 在2005年9月舉行的嘉德四季第3期拍賣會上,海派名家程十發的40開冊頁《召樹屯和喃婼娜》以1100萬元成交(1000萬+10%傭金),創下程十發個人作品拍賣價格的最高紀錄,同時也創造了我國連環畫原稿拍賣的最高紀錄。 買家是股市上以投資法人股而聞名的新理益集團老總劉益謙,在藝術品收藏界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收藏家和投資家,十多年來他花在藝術品上的資金保守估計也有好幾個億。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從事的所有投資中,藝術品投資是回報率最高的。 劉益謙收藏的品種主要是國畫和現當代油畫,他早年就與人合作經營過著名的北京環璧堂畫廊,這兩年又先后與一些志同道合的藝術品圈內人士合作成立了上海道明拍賣有限公司和北京匡時(國際)藝術品拍賣有限公司,計劃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要買就買藝術大師的精品,持有時間越長回報越高。”劉益謙談到藝術品投資的經驗時如是說,“我第一次買的兩件字畫已經持有10多年了,現在還掛在家里。” 1993年,劉益謙前往北京收購內部職工股,時逢北京嘉德拍賣行成立后舉行首次藝術品拍賣會。劉益謙的一個朋友花20多萬買了李苦禪的一張畫和郭沫若書寫毛主席詩詞的一張書法,這個朋友拍下作品后卻把賬單交給劉益謙,最后由劉益謙買單。 當時在股市上賺了不少錢的劉益謙其實對藝術品并沒有什么認識和愛好,但這次被動買進藝術品卻讓他發現了這座有待挖掘的金礦,此后他在藝術品投資上便一發不可收拾。股市上的投資所得,很大一部分換成了一張張齊白石、張大千、傅抱石、謝稚柳、林風眠、吳冠中、陳逸飛等頂尖藝術家的杰作,目前仍然是大批量收購,并且長期持有。 其實,像劉益謙這樣先富起來并且鐘情于藝術品收藏的民營企業家大有人在,是現在藝術品投資市場名副其實的主力軍。民營企業家除了看重藝術品巨大的保值增值空間外,還希望通過藝術品收藏提升自身及企業的文化素養。從一定程度上,這些資金實力雄厚的民營企業家也是真正的收藏家,藏品一般不會短時間內出手。 在過去五六年間,參與佳士得中國藝術品競拍的中國客戶越來越多,其中江浙一帶的民營企業家異軍突起。據估計,在南京僅在房產領域就至少有二三百位企業家在較大規模地投資藝術品。而在慈溪、寧波兩地,投資藝術品金額在1億元以上的企業家就有二三十位之多。南京天地集團、常州藍寶集團、浙江小小集團、浙江金輪集團、浙江徐龍食品集團等都在藝術品投資方面“揮金如土”。 正是在這些民營大資金的帶動和沖擊下,我國藝術品市場變得更加活躍,藝術品的整體市場價格一飛沖天。十年前單件書畫作品能夠拍出幾百萬元可驚為天價,現如今幾千萬買下一件作品早已不是稀罕事。子云 (曉健/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