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時旸
“中國大陸的收藏家?我們接觸的大多數還是中國香港、臺灣和新加坡的。大陸的藏家我們接觸的其實不多。”幾個外國畫廊對于中國收藏家的問題驚人的一致。
一直以來,中國收藏家頻頻亮相世界各大拍賣會的消息已經屢見不鮮,可是當真正
面對外國畫廊時就會發現,其實中國大陸的收藏家名氣并不是很大。原因很簡單,中國收藏家只買中國本土畫家的作品,而對于國外的藝術品根本不去了解。
“去年在首爾的一個展會上,只有一個中國收藏家買了一幅韓國藝術家的作品,我們高興壞了,韓國卻有好幾個收藏家購買中國藝術家的作品。”韓國CAIS畫廊老板柳明粉笑著說。
開設畫廊并且培養藝術家最終的目的之一,肯定是要將自己代理藝術家的作品出售給收藏家。所以收藏家群體的視野對于畫廊整體的生存發展極為重要。
任何一個畫廊所代理的藝術家中的大多數無可厚非的都是本土的藝術家,而如果外國畫廊進入中國之后,所帶來的本國藝術家的作品無人關注,那么這個畫廊的生存與發展就無從談起,而中國藝術市場現在所面臨的正是這個問題。
在采訪中,很多畫廊抱怨,中國的大多數收藏家缺乏對于藝術史的基本了解,所以造成了只能去關注身邊的幾位已經成名的本土畫家。而另一方面,中國的收藏家有一個不好的習慣,那就是越過畫廊直接到藝術家手中買畫,這樣的習慣就使得這些藏家只愿意收藏本國的藝術作品。
中國收藏家的狹窄視野使得很多外國畫廊對于進駐中國信心不足,韓國畫廊就是一個例子。
“中國的收藏家,我們沒有見到。”這是在2006北京國際畫廊博覽會上外國畫廊最常說的一句話。中國當代藝術的火熱,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量國外收藏家對于中國藝術品的關注。而與此形成對比的卻是在國外拍賣會上中國藏家只會對著中國本土作品舉牌,而對于其他國家的藝術作品毫無興趣。
也許,這些畫廊的運作方式,和畫廊與收藏家的關系,能給中國畫廊某些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