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畫家張曉剛的人像作品以近百萬美元的高價在紐約拍賣。在我國當代藝術在西方被關注、被炒熱的同時,也有人冷靜地呼吁,中國藝術家的商業頭腦不要過熱
國際先驅導報紐約特約記者吳越、記者蘇度、記者周夢遐報道 日前,在紐約蘇福比拍賣行亞洲藝術周舉辦的“亞洲當代藝術品”拍賣會傳出消息:中國當代藝術畫家張曉剛的一幅人像作品以97.92萬美元的天價成交。《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在現場見證了這一天價
作品的拍賣過程。而這一事件無疑將對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產生深遠影響。
97.92萬美元!
3月31日,在200多件拍品中,中國藝術品占了絕大多數,因此拍賣現場涌現了大量華裔買主。據本次拍賣會的主辦人、紐約蘇富比當代藝術品部專家張曉明透露,在拍賣會之前就有大量買主向其打聽情況,而其中華裔買主收藏家幾乎占到一半。
高潮出現在拍賣張曉剛作品《血緣:同志第120號》時,該畫的估價在25萬美元至35萬美元之間。但開拍不久,喊價則一路攀升,兩名買家各不相讓,其中一人似乎還受電話遙控。經過輪番加價后,一方最終以97.92萬美元的最后價格拿下該畫。隨著拍賣師小錘落下,場內隨即掌聲一片。
《血緣:同志第120號》畫中人物為一身穿中山裝的男子,單眼皮、瓜子臉、特定時代特定的呆滯表情。畫面的平涂式的手法中亦可見中國人所熟悉的炭精畫法。這幅畫對于年長的中國人來說,也許是一種回憶;對于年輕人來說,則有著某種難以言傳的神秘;而對于西方收藏家而言,也許意味著巨大的收藏價值。
特地從比利時趕來參加拍賣會的收藏家泰芙尼爾對《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說,在這次參加拍賣的中國藝術家中,有許多在歐洲都十分有名。她并不懂每幅作品的含義,但她肯定有些作品一定具有很高收藏價值。
張曉明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次拍賣預計成交額為600萬至800萬美元,最后的成交額為1328萬美元,結果遠遠好于預期。他說:“這場拍賣會堪稱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最成功的一次,對推動中國當代藝術走向世界市場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吸引世界目光
天價作品的出現對國內的當代藝術創作無疑是個刺激,但它也引發了以下一些問題:中國當代藝術以后是否還能被如此重視?中國的當代藝術是否會因此而迎合國外收藏家的標準?
談到第一個問題,當代藝術畫家徐若濤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代表了藝術收藏體系的最高層次,雖然買家可能并不見得是美國人,但是由蘇富比經手在紐約拍賣,并且明顯熱于日韓藝術家的作品,表明了我國當代藝術作品受到美國收藏者的認同。但也不能過于樂觀地覺得美國完全接受中國當代藝術,我國當代藝術在美國并不如歐洲火。
畫家徐一暉是上世紀90年代“艷俗藝術”的代表,他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現在是世界想要關注中國,藝術是比較特殊的內容,由此,我國出色的當代藝術作品隨之走向了世界。
5%富人現象
北京東郊的宋莊本來是一個普通村莊,后來,許多當代藝術家在那里建立工作室,形成當代藝術在中國最大的“聚集地”。《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在宋莊采訪時發現:中國當代藝術家有點“貧富分化”。在宋莊,記者看到一個年輕畫家住在一間十幾平方米的畫室里,他的冬天要靠燒爐子度過,他的畫是大片大片單色的背景以及畫中人迷惘的眼神。而一些成功的畫家則能夠花費幾十萬元蓋大房子,畫室有一個籃球場那么大。在宋莊,許多藝術家都承認:現在只有5%的當代藝術畫家是富裕的,其他還處在與生活抗爭的狀態。
對于一大批藝術家的窘迫狀態,徐一暉表示:貧困的狀態是有積極作用的,是一個好的時間段。在這個階段,一個人會具有比較強烈的藝術上的饑餓感,“胃口好”,更能激發人使出渾身解數,去深刻地解讀生活、提煉藝術精華。一個藝術家成功了,進入了國際藝術格局平臺,不可避免他的商業性就更強了,就會缺乏“饑餓感”。
談到迎合的問題,徐若濤說,一定程度上的“同化”不是壞事,是國際化的體現。其實,不能簡單地用“同化”“跟風”這些詞,這些詞具有先入為主的意思,無形中把歐美文化放在一個強勢地位。他認為,藝術是很個人的事情,是腦子里的東西,并不存在強勢弱勢的借鑒迎合。
而徐一暉則表示,國內一些人看到成功的藝術家名利雙收,也很想進入這個平臺,這就導致出現“迎合”——但這其實并不是成功的藝術家迎合國際口味,而是一些還不成功的人去迎合成功的作品。
商業與藝術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在宋莊采訪時發現,有的畫家的確在調整思路。某位畫家告訴記者,現在他開始把中國的花草藝術與世界范圍內的環保問題相結合。他坦言:這樣更能被國外策展人關注。
一位外國評論家對中國藝術家曾有這樣的評語:“中國藝術最大的障礙,就是藝術家商業意識過于敏感和發達”。國內也有評論家提醒:相對整個世界藝術界而言,我國藝術家的商業意識確實過強了,我國當代藝術被關注、被炒熱,部分作品價格漲得快,有時一些重要的世界性展覽也邀請一些藝術家參加,這些比較迅猛的勢頭容易導致大多藝術家商業頭腦過熱。
但愿這次“天價”事件不要加大這一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