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收藏 > 正文
 

與藝術家共尋雙贏之路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8日 18:28 財經時報

  □ 本報記者 楊時旸

  在國外各種類型的藝術品拍賣會上,經常能見到這樣一幕情景:來自中國大陸的收藏家們,一次次胸有成竹地舉起牌子,然后笑容滿面地捧回拍品。

  一個頗有意思的細節是,這些來自大陸的藏家們從國外拿回的往往都是中國當代藝術
家的作品,國外的作品少之又少。這的確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它至少說明三個層面的問題:首先,國內的收藏家還是對本土的當代藝術作品更感興趣,國外的作品畢竟讓人感到陌生;其次,國內本土的當代藝術作品繞道海外流回中國,可以想象,其中可能隱含了相當可觀的價值流失;最后,從畫廊的角度看,這個現象直接表征了中國本地畫廊的尷尬——無論是這些作品最初流失海外,還是本土藏家從海外購回這些作品,中國本地的畫廊都扮演了一個缺失的角色。因此,這個現象也就意味著,與畫家一道重建一個共生共贏的生態圈,是中國本地畫廊亟待解決的一個生存課題。

  角色缺失的歷史原委

  圈內人士解讀,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形成過程的獨特歷史。

  上世紀90年代初,像方力鈞這樣如今紅得發紫的藝術家還無人識得。那時的中國還沒有收藏家,也沒有什么真正的畫廊。換句話說,還沒有藝術市場的存在,真正對中國本土藝術家感興趣的大多是在華外籍人士。那些老外關注中國藝術創作的現實,也能看到其后的市場價值,由于本地畫廊缺失,這些人開始找藝術家本人購買作品。

  “像方力鈞他們的畫,當時的價格也就三四千元一幅。”一位當年的購畫者這樣說。

  直到90年代中期的時候,大陸開始出現少數一些對中國當代藝術有興趣的收藏者,但他們也只能去國外權威的拍賣市場購買已經獲得認可的本土作品。

  成熟的藝術品市場是由藝術家、畫廊、收藏家及相關拍賣機構等幾個部分有機組成。在國外,藏家的藏品大多都從畫廊購得,從藝術家手中直接購買作品并不多見,而且違反游戲規則。

  “藏家的藏品究竟有多少是從畫廊或拍賣行購得,具體比例很難統計。”一位業內人士這樣告訴《財經時報》記者,“不過,畫廊渠道應該是主要的,這肯定是無可置疑的。”

  由于藝術品市場起步較晚,在內地,畫廊和藝術品市場之間的鏈條在一段時期之內是斷裂的,當中國本地的收藏家開始關注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時候,發現許多早期作品都在國外的私人藏家手中,這也在客觀上導致中國本地藏家只能轉戰國外各大拍賣會。

  藝術家應該愛惜自己的羽毛

  就在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在國外大肆火爆時,一些負面消息也開始在網上流傳。一種說法是像方力鈞、岳敏君這樣的當紅藝術家在被海外炒熱之后,開始“像人工流水線一樣生產作品,導致其國際市場的行情大為下跌”。

  對此說法,第三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負責人、資深策展人王一涵表示了否定。

  “這種價格下跌的情況肯定有,但發生在方力鈞、岳敏君這樣的藝術家身上是根本不可能的。”王一涵說。

  另一位資深畫評人、現在畫廊藝術總監黃燎原更是直截了當地拿大師舉例子。他說,其實一個藝術家每年創作的數量和作品的價格并沒有太多直接關系,畢加索死后,人們整理他的作品時發現,他平均每天差不多要畫三幅畫,可這并沒有影響他的大師地位和他作品的價值。“關鍵看創作的態度是否嚴肅。”黃燎原說。

  “據我所知,方力鈞在價格方面還是一個保守派,”黃燎原笑著說,“他屬于比較愛惜自己羽毛的那種藝術家,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過度炒作。”

  就在最近,方力鈞的一幅作品標價10萬美元,而實際上完全可以賣到20萬美元以上。他們的畫,在國外畫廊始終供不應求。

  王一涵說每次她到歐洲都要到那些經營中國藝術家作品的畫廊去看一看,可每次去都聽到“已售空”的解釋。

  “大量的中國收藏家到國外去收購中國作品,這肯定會對價格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中國畫廊的弱勢。”王一涵說。

  絕對的弱勢群體

  “與藝術家相比,中國的畫廊絕對是弱勢群體。”王一涵說。

  在中國,盡管畫廊業發展迅速,可人們往往會發現,與國外畫廊相比,中國畫廊的經營一直很尷尬。

  在國外,藝術家與畫廊之間有著良好的簽約代理關系,如果收藏家想買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必須與代理的畫廊聯系。如果某個人未經畫廊而單獨從藝術家手中購買作品,那么這個人是不可能進入真正的收藏領域的,而只會被視為“藝術投資者”。

  在中國,往往是一個畫廊費盡心血,通過幾年策展把一位藝術家培養成名。隨著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有些藝術家就會越過畫廊私自賣畫。“這樣一來,畫廊幾年來為藝術家付出的心血就不會有任何回報。因為這個原因,多數畫廊一直經營艱難。”王一涵有些為畫廊鳴不平。

  王一涵表示,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有了很大改善,多數藝術家已經意識到了與畫廊合作的重要性。按照國際慣例,沒有畫廊代理的藝術家是不可能有發展前景的。王一涵所負責推動的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也正是旨在推動國內畫廊生存環境的建設。

  共生共贏關系的重建

  隨著藝術品市場逐漸成熟,國內畫廊開始以一種更積極的姿態應對市場挑戰。業界逐漸意識到,從長遠角度看,一個合理的、良性的市場運作機制,無論對藝術家還是對畫廊,都至關重要。

  著名畫家楊少斌最初是與一家德國畫廊合作,但一直未能在國際和中國本土打開市場。為了改變現狀,楊少斌后來選擇與黃燎原負責的現在畫廊合作。

  此前,楊少斌還從來沒有在國內做過個展,在黃燎原的推動下,楊少斌逐漸成為國內一線的藝術家,在國際市場上也打開了局面。

  現在畫廊在幾年的時間里已經成為了中國畫廊界的明星。因為黃燎原的人脈關系和他的經營策略,他所代理的藝術家都有著相當不錯的發展空間,即便是一些年輕的藝術家也在逐步上升,這一系列合作可謂藝術家與畫廊共生共贏的范例。

  黃燎原表示,藝術家越過畫廊私自賣畫,可能會收到一些眼前利益,但對藝術家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因此,藝術家與畫廊密切合作,雙方都遵守游戲規則,才能最終實現雙贏。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87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