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楊時旸
真正讓中國人熟悉馬樂伯畫廊的還是因為陳逸飛。當年的陳逸飛曾經跟他的弟弟私下說過:“如果我的畫要是能進聞名于世的Marlbourough就好了。”而在他等待了三年之后,在香港的一次藝術博覽會上,馬樂伯的負責人終于看中了陳逸飛,把他簽入旗下,而這一次簽約也是馬樂伯畫廊第一次簽下一位亞洲藝術家。
陳逸飛當年的夢想沒有錯,很快,這個畫廊就給了他前所未有的機會。在簽約的同年,畫廊就為他在倫敦舉行了個展,并讓他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而隨后的兩年期間,馬樂伯又把陳逸飛的作品帶回了中國,分別在上海和北京為他做了回顧展。
這個以推動世界當代藝術為主的畫廊,正在關注著成長中的中國藝術家,他們在中國也設立了負責人,專門來考察中國的藝術市場并與中國藝術家接洽。
在中國畫廊博覽會的前夕,記者采訪了馬樂伯的現任老板Pierre Levai先生。
《財經時報》:你們為什么選擇來參加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這個博覽會能給你們帶來什么機會?是想讓中國的收藏家了解你們還是什么其他的原因?
Pierre Levai:第三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能使我們推出自己的藝術家并確保我們能參與到中國的藝術市場發展當中。我們對收藏家的展示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能夠給收藏家提供一個與那些對中國藝術家和藝術市場感興趣的國際畫廊交流的機會。
《財經時報》:有些人說在國外畫廊眼中,中國的藝術家并不在一流的藝術家之中,所以有些畫廊不太愿意與中國藝術家簽約,事實是這樣嗎?你怎么看?
Pierre Levai:其他畫廊怎么想與我無關。通過我們在紐約,倫敦,馬德里,摩納哥的畫廊和參加世界上最重要的藝術博覽會——瑞士的Basel、荷蘭的Maastricht、紐約的Miami-Basel、巴黎的FIAC、馬德里的ARCO、北京的CIGE,我們能夠提供給他們一個與世界藝術世界交流的通道。我相信有許多中國藝術家愿意在這其中展示自己并會在國際的藝術發展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這樣對于中國的藝術市場發展也有重要的推動。
《財經時報》:在中國有許多畫廊還無法盈利,你認為這是不是因為中國還沒有建立起購買藝術品的習慣?
Pierre Levai:我并沒有中國畫廊的賬目平衡表,但是一個成功的商業畫廊需要買家,中國有很大的潛力。
《財經時報》:有些人說中國的畫廊沒有進入國際標準體系,比如簽約機制等等,你是這樣認為嗎?如果中國畫廊存在問題,那么最大的問題是什么?
Pierre Levai:我并不知道中國的畫廊是不是有問題。合約是畫廊與藝術家協商同意的結果。我相信這對于雙方來說都是最好的選擇。和Marlborough有永久代理關系的藝術家有機會進入更大的,更國際化的,更加優秀的收藏家的體系。畫廊負責在一段時間內推出藝術家,這對于藝術家和畫廊來說都是公平的。
《財經時報》:有越來越多的中國藝術家在中國成為了明星式的人物。比如方力鈞,岳敏君。我想知道,他們在國外收藏家眼中的真實地位,他們作品的價格在國外是一直在上漲的嗎?
Pierre Levai:你用的明星這個詞,使我想到了一個叫做王克平的中國藝術家,他是中國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是1979年星星畫展中的人物。他說,我們選擇用星星這個詞,是因為我們認為,我們孤獨地在無盡的黑夜中閃爍,因為星星在遠處看的時候非常小,但是卻能在龐雜的星球中顯露出自己。時間會告訴人們哪些是持久閃耀的明星而哪些只是一瞬即逝。藝術,到最后是必須要超越那些名頭和投機的表象的。(041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