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收藏 > 正文
 

畫廊10年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8日 18:21 財經時報

  第三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開幕在即。盡管中國藝術品市場這兩年經歷了一個超乎想象的增長和繁榮期,但畫廊在這一過程中始終扮演了一個相對尷尬的角色。本期《畫廊10年》專題,試圖從畫家、策展人、藏家、資本、機構等多個角度,解讀中國畫廊業的現狀及其未來

  □ 本報記者 張萬新

  商業畫廊自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逐漸形成以來,所面臨的市場形式,從來沒有過像2005-2006年這樣的樂觀局面。

  絕大多數畫廊經營者都相信這樣陽光燦爛的日子最少會持續到2008年,并且相信有了這段時期的飛躍,整個畫廊業將在藝術市場的全局中占據它原本應該占據的重要位置,不再有倒退的可能性。

  2005年當代藝術品市場最具象征意義的事件,是靳尚誼的《小提琴手》以343萬元人民幣成交。這幅作品在1981年以7000港幣出手時,曾喚起美術界對畫廊的遐想,如今以增值500多倍的姿態再度出手,自然喚起了人們對畫廊經營的信心。

  這種信心首先表現在投資層面。

  保守人士估計,2005年有大約5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涌入藝術市場,而畫廊界則一致認為至少在100億元左右。這樣的資本熱潮自然讓人們對畫廊業有了更多的期待。

  回首當年創業時

  幾乎是突然之間,開畫廊變成了時髦的事情。和十年前比,當時的創業者,如今都有一種滄海桑田的感覺。

  90年代初,徐龍森開辦東海堂畫廊時,很多畫家都還不明白畫廊存在的道理,不愿意把畫交給畫廊,他們覺得讓別人賺一筆傭金不劃算。當時國內的藝術品市場還沒有啟動,做畫廊很困難。但徐龍森卻認為:“早介入就有機會收藏到許多經典的作品。”

  東海堂畫廊的確收藏到了許多經典作品,在一段時期內,以經紀人的方式代理第一代、第二代油畫家與臺灣畫廊的合作,幾乎包攬了50%的業務。在當時已經非常成功了。

  東海堂畫廊遇到的最大麻煩來自資金壓力。徐龍森說:“資金的壓力制約了畫廊的成長。當時沒有一家畫廊能夠獲得銀行的支持,畫廊的發展全部靠自有資金,一家畫廊的定位和運作模式從一開始就被它的資金規模約束和限定了。海外畫廊經常有大資金在背后支撐,收藏家出錢,畫廊完成操作,但是中國畫廊卻成了被銀行遺忘的角落。”

  相對于徐龍森的東海堂畫廊來說,歐洲人何浦林開香格納畫廊就更艱難了。最初的展廳只是波特曼酒店里的一堵白墻,酒店把這堵墻免費讓香格納使用,并提供一把椅子、一根電話線。何浦林在他稱為“走廊畫展”里經營了兩年,1996年,才搬進了復興公園后門的一間門面簡樸的小屋里。

  何浦林決定要開畫廊時,很多人都勸他別做,因為開畫廊有可能是為別人培育市場。但他還是執著地開了香格納,他認為:“藝術市場要逐漸成熟,首先要有成熟的畫廊。”

  當代藝術海外突圍

  在國內藝術市場處于形成過程這十年里,中國當代藝術家從來沒有停止過向海外市場突圍的腳步。特別是歐洲藝術市場,不僅是它的畫廊機制健全,沒有收藏史上的巨大空白,新藝術家受到前輩藝術家打壓的可能性較少,更容易存活,還有全球化帶來的好奇心,都在起推波助瀾的作用。

  1997年第四屆法國里昂雙年展題名為《他者》的大展中,國際策展人史澤曼邀請了8位華人藝術家。1999年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史澤曼更一口氣邀請了19位中國藝術家參展。蔡國強更贏得了這次威尼斯雙年展的國際大獎。第五屆法國里昂雙年展也有16位華人藝術家參展。這些展覽擴大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空間。

  有很多外國人都為中國當代藝術做出了貢獻。最出色的是瑞士人西克,現在畫廊的黃燎原說:“他是真正盤活當代藝術市場的外國人,他的家族很有錢,有足夠的收藏資金,同時他的身份又是瑞士駐華大使,很了解中國文化的現狀,對市場也很敏感。”

  隨著中國經濟在全球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近幾年來國際藝術品市場中刮起了一陣中國當代藝術的旋風,到2005年全面升溫,需求量之大,超乎所有人的想象。無論是在紐約、倫敦,還是在以瑞士為中心的歐洲大陸,中國當代藝術品吸引了眾多國際級的私人藏家、藝術投資基金,以及公共收藏機構如美術館、博物館的大量介入,價格不斷攀升。

  這股旋風又波及到澳大利亞、加拿大、東南亞等區域性藝術市場,在韓國,畫廊都以舉辦中國當代藝術展覽為榮,韓國畫廊界已經不擔心韓國市場的接受度,而是擔心因行情太好而導致獲取中國當代藝術資源的空前激烈的競爭壓力。

  中國藝術家在海外的成功突圍,也推動了中國本土畫廊的成長,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相對良好的市場氛圍。

  中國式畫廊破冰

  在這十年里,美術界那些早已成名的前輩畫家的作品價格一直都在往上漲,他們在和海外畫廊打交道的過程中,理解了畫廊的經營模式。

  國內的畫廊苦心經營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卻沒能取得應該的回報,為了畫廊的生存,轉而想從前輩畫家那里獲利,要代理這些畫家的作品,就必須按他們理解的畫廊模式行事。很多畫廊實際上是從與前輩畫家的合作中,才學會了經營畫廊的實戰技巧。

  就在當代藝術家奮力向海外突圍時,畫廊經營者也在奮力從不利的市場環境中突圍,即使不能掙大錢,也不能在逆境中死掉。時下那些老資格的畫廊,都是在這種生死存亡的搏殺中幸存下來的。他們的很多經營技巧,現在看來,仍然非常精彩。

  一個經典的案例,是798創造的奇跡。

  進入新世紀以來,北京798藝術區逐漸引人注目,目前已在畫廊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位置。從藝術市場角度來看,798的畫廊幾乎占有了商業要素中最重要的三個條件:天時、地利、人和。

  說它占有天時,是說它建立的時機恰到好處,剛好趕上畫廊業最具投資前景的時代,根本不需要費心培育市場。2002年,798開始形成規模時,雖然仍有很多人持否定態度,但當時的畫廊業的確已經出現興旺的跡象,幾家老畫廊都明顯感覺渡過了困難時期,生存已經不是問題。

  2003年,敏感的藝術市場行家已經明確感覺到有大筆游資在試探藝術市場,當時他們估計是海外資金沖著

人民幣升值而來的,而這時候的798剛好已具備了吸引資金的條件。

  2004年,藝術市場大爆發,投資畫廊業一夜之間變成了時髦之舉,這一年對畫廊業來說,有兩件大事。首先是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的成功舉辦,這屆博覽會是畫廊業的一次聯合行動。其次,畫廊業作為一個行業,正式進入了工商管理條例。而這時的798早已聲名在外,理所當然成為畫廊的首選地。

  798藝術區的畫廊在向國際上那些成熟的商業畫廊學習的同時,也在逐漸形成一種中國式的經濟形態,試圖自給自足,它的前店后廠,幾乎是溫州商業模式的翻版。這種商業模式很讓那些試圖按西方畫廊標準行事的畫廊反感,但中國畫廊業的未來巨頭也可能從中誕生。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87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