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拍賣:專家不保貞 買家真不保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0日 13:41 北京日報 | ||||||||
近幾年,國內藝術品市場成交十分活躍。特別是2004年,成交額突破50億元大關,表現出良好的上升勢頭。由于書畫是國內各拍賣公司的重頭戲,占據了大半壁江山,占成交總額的70%,因此去年書畫成交額至少在35億元以上。 以筆者所觀,國內書畫拍賣中贗品率絕不低于30%,所以2004年國內拍賣成交的書畫偽作約在10億元左右。這個數字絕不是危言聳聽,相信熟悉與了解市場的人士
會有相同的感受。那么誰應該為這些數目可觀的贗品流向市場負責?專家在此中又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他們對沉淀在藏家手中的偽作應承擔多少責任? 目前,由于行業競爭日益激烈,造成拍品征集越加困難,于是許多拍賣公司對征集工作放松管理,降低門檻,靈活應對,一些拍賣公司的專家更是對贗品熟視無睹,司空見慣,使得大量贗品混跡于市場當中,登上大雅之堂。一些投資者由于缺乏研究,不辨真偽,上當受騙,叫苦不迭。近年來,拍場售假屢見不絕。如去年9月某公司曾以39.6萬元拍出一件徐悲鴻《立馬圖》,明顯抄襲自徐悲鴻紀念館館藏真跡《霜草識秋高》,雖極盡模仿,但仍敗筆盡出,馬腳畢露。其實這樣的抄襲之作對專家來說本不是難辨之事,只要翻閱一下《徐悲鴻畫集》(徐悲鴻紀念館編,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出版),便可輕而易舉發現。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般拙劣的克隆之作,竟逃過某些專家的“法眼”,實在令人費解。2004年12月,某公司秋拍拍出的徐悲鴻《雜畫冊十二開》,其一開人物《論語一章》,竟摘仿自徐悲鴻紀念館館藏真跡《論語一章》(見左圖)。拍品人物神態畫得十分丑陋,如此拙劣的仿品難道專家也無法辨出?現如今,拍場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國內拍場之所以贗品充斥,偽作泛濫,應該說專家難逃其責。 專家忙于走穴 違心鑒定增多 伴隨著藝術品拍賣的興盛,各種鑒定中心如雨后春筍般地誕生,專家也成為藝術品市場的“香餑餑”。許多專家競相下海搶占市場,不少博物館的專家被重金聘為拍賣公司的顧問,一些重量級拍品請他們掌眼把關,并由他們親自撰文在媒體宣傳推薦。有些專家或礙于情面,或心存私念,在鑒定真偽時往往網開一面,指假為真的現象時有發生。有些專家由于步入市場,身在“江湖”,不可避免在鑒定時摻雜了公司與個人的利益,導致違心鑒定屢屢發生。因為以他們的水平與能力,實在不該出現那些極為業余的、莫名其妙的判斷與失誤。所以,專家忙于走穴、鑒定,過多地參與市場經營活動,對當前市場的混亂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任何行業都存在職業道德,藝術品鑒定也不例外。尤其在當前國內藝術品市場行情異常火爆的今天,一些利欲熏心之徒總想渾水摸魚,從中投機,以假充真,牟取暴利,這就要求從事藝術品鑒定的專家,不為金錢利益所惑,嚴格操守職業道德,不做市場投機者的幫兇。當前確有少數專家,忙于走穴,濫開證書,亂題跋語,利用自己的聲望誤導投資者,以謀求私利。這種喪失職業道德的行為危害十分嚴重,出現在知名專家身上就更加可怕。更有一些拍賣公司的專家,明明知曉某些拍品來路不正,已被指為贗品,可是仍來者不拒。如某公司2004年12月拍賣的徐悲鴻《奔馬圖》,明明已被權威的《文物天地》雜志2004年第11期揭露為贗品,卻仍然征集上拍,以52.8萬元拍出,這種完全置投資者利益于不顧的行徑時下屢見不鮮。當前,強調職業道德對混亂紛雜的藝術品鑒定界顯得殊為重要。它不僅能有效地抑制投機,凈化市場,對整個鑒定界良好社會形象的樹立也大有幫助。 呼吁法律建設 加強約束監管 在藝術品市場化的今天,專家正越來越多地介入市場,“專家下海”已是非常普遍之現象,但是,當專家的行為出現明顯偏差與錯誤時,又由誰來約束專家?這是擺在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值得有關管理人士深思。正如藏界俗話所說:“專家的頭誰來剃?”當專家因道德問題引起失誤時,誰來約束監管專家的行為?專家中的害群之馬由哪些機構進行清除與治理?所有以上問題現今沒有人給出答案,因而給市場造成很大的混亂,給人們帶來很大的困惑。當前,專家在市場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說是比較尷尬的,不少風波與錯鑒他們都卷入其中,他們的表現業內人士有目共睹,不由得讓人們對其另眼看待。所以,呼吁相關的法律建設,加強對專家行為的監管與約束,當前顯得至關重要。否則,市場混亂的狀況只會加劇,對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