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絲如金時 203件拍品有4件為國家一級文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22日 16:12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晏禮中 北京報道 和所有中國嘉德拍賣公司的拍品委托人一樣,“耕織堂”主人的身份也是保密的。個別人脈廣的記者也許能打聽到“是個臺灣人”,“他不是商人,公務員性質更明顯一些”,僅此而已。
龍袍、官補、椅披、帳幔、唐卡、袈裟、華蓋、香囊、扇套……一件件令人嘆為觀止的絲織文物構成了嘉德2005春拍12個拍賣專場中相對冷僻卻令人矚目的一個——“錦繡絢麗巧天工——耕織堂藏中國絲織藝術品”專場。所有拍品都來自這位神秘的“耕織堂主”。據說這203件拍品傾注了他20余年尋找和保護絲織文物的心血。 一個細節也許能證實這批拍品的質量:拍賣之前文物管理部門對這批拍品審核時,將其中四件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在以往的審核中是極為少見的)。 “一方面,真的好東西現在都在博物館,他要擴大規模、收到更好的東西很難,所以索性就讓出來了;另一方面,絲織品市場目前有了一個好的價格。”在位于昆侖飯店二樓的拍賣場外,嘉德拍賣公司工藝品部經理閻東梅女士對“耕織堂主”拿出藏品的動機進行了猜測。 5月15日中午,絲織品專場落下帷幕。203件絲織品最終以4423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是底價的兩倍左右,成交比率超過90%,其中包括那四件被定為“一級”的文物。 這樣的結果也許令“耕織堂主”感慨頗深,但回顧絲織品文物市場在過去十幾年間呈現的狀態也同樣值得人回味。 “一二十年前,收藏絲織品的人幾乎沒有,大家都不懂,只是瞎買瞎賣。”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張先生說。15年前,當他開始幫一些法國博物館在中國古玩市場里尋找絲織品時,歐洲人對此表現出的勃勃興致也感染了他。“歐洲人很喜歡中國的絲織品,他們認為絲織品很好地代表了中國的文化,博物館也喜歡收。很長時間里,中國絲織品在歐洲文物市場上的價格和受重視程度都遠遠高于中國內地。” 比較難保存無疑是影響絲織品收藏狀況的一個重要因素。“絲織品是用天然的礦物質去染的,如果用現在的干洗、濕洗都會把它毀掉,防潮、防蟲蛀也是大問題,所以很多絲織品都是由專門的博物館來收。”閻東梅說。在她看來,由于嬌弱的古代絲織品較之珠玉古玩更難保護,因此使其在眾多藝術品收藏種類中顯得彌足珍貴。中國織繡更是國內外知名博物館重要典藏項目之一,例如北京和臺北兩處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市、遼寧省、蘇州市博物館及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等,都有相當豐富的織繡典藏。 保存的難度讓普通藏家有些卻步,但真偽問題卻不像其他門類那么令人擔憂。“經過一定時間的自然磨損,絲織品會有一些比較明顯的感覺。仿制品仿得再好都還是糙,那種感覺是不自然的,很容易露馬腳。而且現在很難找到老絲,古代的繅絲工藝和現在的也不一樣,所以,從絲上就能分辨出來。”張先生說。像很多絲織品藏家一樣,他相信自己能一眼辨別出真偽,只要東西出現在眼前。除此之外,閻冬梅還提供了絲織品贗品較之其他文物相對較少的另一原因:“絲織品目前還沒有一個更大的市場,更好的價錢,所以,做假的規模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小一些。” 收藏市場是如此的難料,也是如此的順理成章。近年來,在國際市場刺激下,國內拍賣市場織繡拍品也開始屢創高價。2002年4月香港佳士得春拍,明永樂“刺繡紅夜摩唐卡”以3087.41 萬元港幣成交; 2004年1月北京翰海春拍,元代“十八尊者圖繡畫”以1980 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成交;2004年5月中國嘉德春拍,一件清乾隆“欽定補刻端石蘭亭圖帖緙絲全卷”則以3575萬元人民幣成交。 在嘉德此次的春拍預展中,最讓記者流連的便是一套元明時期的“彩繡十八尊者冊頁”。它擘絲極細,繡針比發絲還細,用線只一二絲,以至繡跡如筆翰圖。其針法多樣,將絲光的亮麗與和順,運用得妙到毫顛。最后,這套“如有神護”的冊頁以550萬元列整場成交價格首位。 如果說絲織品在整個拍賣市場中的被關注程度上相對較小的話,那宗教題材的絲織品則顯得更小。“即使有關注也主要是佛像和佛經方面,宗教題材的絲織品形成不了一個市場圈子,但它的價位不低,因為東西確實少。”閻東梅說。 拍賣也許是一個很好的引子,它讓我們重新把目光回溯到曾經被外國人重視而被中國人忽視的絲織文明。 “家家養蠶、戶戶織繡”的繁榮景象是在明代晚期的江南地區出現的。作為我國獨有的觀賞性織繡——織繡畫在這個時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織繡畫是以名人書畫為藍本,采用軸、卷、冊的形式,以針代筆,以線作墨,運用針法技巧表現繪畫藝術的織繡作品。其中,技藝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首推“顧繡”。明嘉靖年間進士顧名世的家眷擅長刺繡,并形成極有特色的繡制工藝,又因顧家筑“露香園”,世稱其家刺繡又作“露香園顧繡”。此次拍賣中的一件明顧繡群臣圖就是代表作品,采用滾針、施毛針等多種施針工藝將群臣百官的神情姿態,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山石部分采用有層次的石青彩皴染,這是明代顧繡的一大特點。它與另一件明顧繡出相圖均為定遠齋舊藏,原是張學良將軍的珍貴收藏,這不僅是織繡中的精品,隨著歷史的流逝,又賦予了它新的歷史內涵。至明代晚期,出現了蘇繡、京繡、粵繡、魯繡、湘繡等幾大織繡派系。以蘇州和吳縣為中心的蘇繡,講求絲理細膩,常用套針,不露針跡,暈色和諧自如,清新雅潔。粵繡是廣東地區的代表性繡品。色彩濃郁鮮艷,繡線平整,紋飾多以孔雀開屏、百鳥朝鳳為主,構圖豐滿,色彩濃艷,具有濃厚的裝飾趣味。到了清代,刺繡的制作程序則顯得更為嚴謹隆重。康、雍、乾三代的宮廷刺繡,首先由宮廷如意館畫工設計圖樣,經審定后按成品尺寸放大、著色,再交江南織造衙門所屬的繡作坊進行生產。 除此之外,明清兩代的絲織工藝亦呈現出空前豐富的局面。絲織品種更加豐富,主要有緞、錦、絨、紗、綢、緙絲、綾、羅等幾大類。在一次織成的絲織品上巧妙地運用各種針法,達到絲織工藝與刺繡藝術的統一,從而使絲織品成為一種藝術品,在明清兩代達到了最高境界。 件件絲織品似乎都蘊涵著美好的寓意。也許正因如此,絲織品才更為喜愛它們的人們所喜愛,而不是投資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