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成收藏品 國家博物館發起搶救民間家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8日 20:48 北京青年報 | |||||||||
E-mail時代 淡出人們生活的家書也正淡出人們的精神家園一個搶救家書的活動讓人感慨:上一次我寫家書是什么時候—— 4月10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遺產搶救工程辦公室等聯合發起的“搶救民間家書”活動,10日在北京啟動;主辦方將面向海內外公開征集散落在民間的中國家書,國家博物館還將收藏其中100封“最具價值的優秀家書”。
說是家書,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私人信件”;按組織者的解釋,這個征集活動意在挽救“家書這一傳承千年的優秀民間文化遺產”——可是從什么時候起,曾經在中國人聯絡交往中占據舉足輕重位置的家書,竟會成為“遺產”、成為博物館的收藏對象?它是否真會淹沒在現代社會信息化的浪潮中?人們放棄親筆寫信,究竟是進步還是遺憾? 征集電話 “被迫”改成24小時熱線 4月15日下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搶救民間家書”活動組委會副秘書長張海鷹介紹說,活動啟動后,在媒體和公眾間引起的巨大反響出乎意料,不到一周時間里,已經接到幾百個電話,涉及家書4000多封;為此,組委會不得不將原先公布的征集電話改成“24小時熱線”,同時增設了一部征集電話。 一提起征集到的家書線索,張海鷹的話就變得滔滔不絕,“比方說我們征集到了一封解放初期的家書,一手漂亮的蠅頭小楷寫在老式豎欄信箋上,僅是形式已經讓人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美;再讀其中內容,親人之間的教誨和親情都躍然紙上。這樣的家書既能反映真實的歷史,又能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淀,如果失去它,就太可惜了! 記者問及活動參與者的具體情況,張海鷹介紹說:“盡管這次征集活動反響強烈,但是我們發現,目前參加活動、提供家書線索的,絕大部分是老年人,幾乎沒有二三十歲年輕人的身影;幾乎每位老人在捐出家書的同時,都會告訴我們很多家書背后的故事,而他們覺得最遺憾的,也是‘孩子們現在只知道打電話,幾乎忘了用書信表達親情了’! 張海鷹說,從目前接到的家書線索看,有很多都非常有價值,比如有一封明朝崇禎年間的家書,是目前組委會接到的最早的家書線索;還有魯迅寫給“左聯五烈士”的信件,以及一些歷史名人的家書,等等!斑@些家書目前正在寄送途中。”張海鷹興奮地說,“等搜集到更多的家書,我們將爭取建一所‘家書博物館’! 調查顯示 電話成為最愿選擇的方式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在國博等單位進行“搶救民間家書”活動之前,某媒體曾就“你還寫不寫信”這一主題進行過網上調查,結果發現,在25-45歲的受調查人群中,95%的人平均一年親筆寫的私人書信不到三封,而他們每周接到的E-mail卻達到了20封;目前寫信最多的群體是“在校大學生”和“部隊官兵”,其他群體寫信的則非常少;在被問及“為什么不愿意寫信”時,人們的回答主要是:“花費時間”、“郵寄慢”和“措辭麻煩”。 在“你最愿意選擇的私人聯絡方式”一項中,排名最前的分別是“電話”、“E-mail”和“手機短信”,隨后是“QQ”、“MSN”,而“書信”選項連前五名都沒進入——這與“家書征集活動”中參與者的反映基本相符——有人因此詼諧地將成語“言而無信”賦予了新的涵義:“光打電話,不寫信”。 最令人意外的是,在十年前記者讀大學的時代還是最普通、最大眾化的家書,如今已經成了“體現個性”的一種方式——在調查題目“你認為哪種方式能體現自我個性”中,很多人選擇的居然就是“親筆寫信”! 在這里,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家書“分支”——情書。我們的父輩,哪個沒被真摯的情書打動過?可是現在寫情書的年輕人又有多少?去年著名學者李銀河將她與王小波間的情書結集為《愛你就像愛生命》一書出版后,引起了不小關注。記者在一家著名網站書評論壇看到,盡管對書內容本身有不同看法,然而很多讀者都發出了同樣的感慨:“真羨慕李銀河,因為我已經忘了上次寫情書是什么時候了!” 為何“衰落” 現代化通訊發展是主因 從調查情況看,現代化通訊業迅速發展是傳統家書衰落的主要原因。以上海為例,目前申城每百戶擁有的電話超過94部;每百人中有超過60部手機;平均每個上海人一年要發278條短信!按騻電話很方便,所以我越來越少寫信了”。一位上海受訪者這樣表達自己的看法。 根據上海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2004年全年交投的各類信函達到8億件,平均每個上海人收到60封信件,但其中私人信函比例不到10%,其余均為商業信函和各類對賬單;而在10年前,私人信函的比例曾高達90%! 而自上世紀末以來,國內電腦用戶的迅猛增長,也加速了家書“衰落”的過程。目前國內網民人數已由1999年的400萬用戶增長到了目前的8000萬——比起可以隨時溝通的電話、短信、E-mail以及QQ、MSN等即時通訊工具,寫信的確顯得有些“麻煩”。 記者從郵政部門了解到,國內郵局曾在2001年推行“電腦信函業務”,即用戶在家用電腦上寫信后,通過軟件發給郵局,再自動打印成“信”郵寄出去——但這項在國外發展迅速的業務,在國內始終未得認可,除了軟件價格不菲外,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們對電腦打印的私人信件難以接受”。 觀點 要搶救的是傳統的情感維系方式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 那么,現代人越來越少提筆寫信,究竟是一種進步還是遺憾?對此,不同人士的看法也不盡相同。 包括張海鷹在內的很多人士都認為,承載著數千年文化積淀的中國傳統家書并不會消亡,但目前的現實的確讓人感到遺憾!笆昵斑很常見的民間書信,現在已經快被信息化通聯手段取代;而很多年輕人連給自己長輩寫家書和寫求職信之間的區別都搞不清楚,所有都讓人覺得滋味復雜。”張海鷹說。 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在4月16日接受記者采訪時則表示:“我們一定不能忘記,在家書‘衰落’的同時,人們也得到了更方便、快捷的現代化通訊手段!毕膶W鑾教授認為,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這實際上體現了現代與傳統兩種價值體系的碰撞。 他分析說,這種碰撞通常發生在社會轉型期間!艾F在改革開放后出生的那批年輕人已經成長起來,他們思想解放,沒有羈絆,但由于缺少傳統禮儀文化熏陶,因此顯得言行有些浮躁,缺乏人文底蘊,在目前這種社會結構不斷重構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不重視傳統、一切求新求快的情況。” “不僅年輕人,連我們這輩人也被改變了許多。”在夏教授記憶中,自2000年女兒大學畢業以來,他親筆寫信的機會就很少了,跟朋友聯系基本都是E-mail和手機。 “我認為這次活動要搶救的并非家書這一表面形式,而是家書的那種傳統情感維系方式!毕慕淌谡f,“讓人在家書和E-mail之間做選擇,就像讓人在精神家園和物質家園做二選一一樣,實際上二者缺一不可。” 夏教授認為:“社會在物質進步的同時絕對離不開精神豐富,只有兩者之間達成平衡,社會才能協調發展,人們才能享受到更為和諧的生活。” 故事 我找到孫中山給祖父的信 辛亥革命功臣國民黨元老高振霄后代致電本報 4月11日,本報刊登了國博發起“搶救民間家書”的消息后,陸續接到了不少讀者的電話,一位高中自先生致電本報說,他找到了8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寫給祖父高振霄的一封信,希望能將它交給“搶救民間家書”活動組織方。 祖父是辛亥革命功臣、國民黨元老 4月16日,記者見到了在中國農業銀行總行科技部工作的高中自先生,他將一份復印的孫中山手書交給記者。這封落款為“孫文”的手寫書信題目為《覆高振霄函稿》,全部是文言文體;全文并不長,寫在“中國國民黨本部用箋”上。 高先生告訴記者,小時候他的父母就曾經跟他說過,祖父高振霄曾參加過辛亥革命,是中國同盟會早期會員、國民黨左派元老!爱敃r家里還保存著很多歷史人物比如孫中山、董必武等與祖父的通信,但是后來因為特殊歷史原因,這些珍貴的史料都沒有保存下來! 根據《辛亥革命人物傳記》等史料顯示,出生于1881年的高振霄是湖北房縣人,曾任《湖北日報》、《政學日報》總編,1910年創辦革命組織德育會;武昌起義后,出任都督府各部總稽查,后被孫中山嘉獎為辛亥革命甲等功臣。此后高振霄成為國民黨左派,曾幫助營救過多位共產黨員;抗戰期間堅決拒絕接受日偽“上海市長”委任,于1945年被殺害。 該信原件現存中國臺北國民黨檔案館 高中自先生告訴記者,自1995年起,他便開始注意搜集有關祖父的史料。希望能給祖父做傳,但是由于年代過于久遠,有關祖父的記錄并不多。后來在圖書館查閱孫中山《國父全集》時,他終于發現上面記錄了孫中山曾在1922年9月3日給祖父寫過信,該書同時披露,這封信的原件目前保存于中國臺北國民黨檔案館。 “去年,我委托一位臺灣朋友,根據《國父全集》上提供的檔案編號,到臺北國民黨檔案館查到了這份信件原件。”提供給記者的《覆高振霄函稿》就是那封孫中山手書的復印件。 “看到這封信,特別是孫中山先生‘兄等間關流離,不墮初志,至可欽佩’的評價,心里就很激動!备咧凶愿嬖V記者,“這樣已經不僅是一封書信,也是一段真實的歷史,因此顯得格外珍貴!彼硎緦⒈M快與“搶救民間家書”組織方聯系,將這封信件交給對方。 專訪 我用E-mail聯系傅聰 傅雷之子傅敏接受本報專訪時稱 對普通中國人來說,最熟悉的家書有兩本,一是清朝的《曾國藩家書》,另外就是《傅雷家書》。傅雷夫婦作為中國父母的典范,嘔心瀝血培養了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于字里行間,曾給了無數讀者強烈的感染和啟迪。 昨天上午,傅雷之子傅敏先生就家書話題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傅敏先生認為,這次國博等單位發起“搶救民間家書”活動很有必要。 “見字如面”是中國家書最獨特之處 記者:您覺得書信最具價值的是什么? 傅敏:書信的內容是最具價值的東西,特別是一些帶有特定歷史發展烙印的書信,實際也是歷史的佐證。 記者:您認為中國家書最獨特的地方是什么? 傅敏:中國傳統書信是文化和藝術的綜合體現,比如說,其中的書法既體現了人的個性特點,又能讓讀信者有“見字如面”的感覺,仿佛寫信人就在自己面前,這種情感上的交流是西方拼音文字很難表現的。 我用E-mail與傅聰聯系 記者:在“搶救民間家書”活動過程中,有人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家書文化的衰落是造成目前年輕一代情感、禮儀缺失的主要原因”,您認為呢? 傅敏:我不贊同這個觀點。家書的確有很強的情感維系功能,但是并不能因此將目前年輕一代情感、禮儀缺失的原因歸咎于“沒有寫家書”。這是教育的問題,而不是家書的問題,這實際上是轉嫁了教育的責任。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過去這些年的教育有偏差,過于注重理科教育,忽略歷史、地理等人文科學教育。這樣就算下一代有寫家書的習慣,也仍然會出現那些問題。 記者:您現在通常用什么方式與 親友聯系?是手寫書信,還是手機、E-mail? 傅敏:我還經常親筆寫信,但是E-mail和手機短信同樣也是與親友聯系的主要方式。跟在國外的朋友和家人,包括傅聰,我都是用E-mail來聯系,因為快,也方便。我認為,以前手寫的家書和現在流行的E-mail、短信等都是人進行表達和聯絡的途徑,只是傳遞方式不同。 父親的信如果是電腦寫的我會覺得有缺陷 記者:那如果當年的《傅雷家書》是用電腦寫的,您也不會覺得有什么特別嗎? 傅敏(思忖片刻后說):但是如果父親的信是用電腦寫的,盡管內容相同,我讀著還是會覺得有缺陷,這里就有我剛才說的情感維系的問題。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最好的辦法是那種用手書寫、用E-mail傳播的“新家書”,將過去的書信用現代方式來傳遞!安贿^無論怎樣,我認為中國傳統家書都不會消失,就像中國文字不會消亡一樣”。(曾鵬宇 魏彤/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