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國寶回流顯盛世 富豪投資目光轉向藝術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4日 14:31 外灘畫報 | |||||||||
中國民營企業(yè)家開始成為流失國寶的主要買家外灘 記者 王曉楠/報道 2004年11月26日,德國科隆市列姆佩茨拍賣行。
一年一度的秋季亞洲藝術品拍賣會正在這里舉行。拍賣師亮出了一對清代景泰藍香爐。這對銅質外加琺瑯涂彩的香爐為宮廷御用香爐,底價為4.5萬歐元。當拍賣師喊出底價時,來自上海的商人張先生舉起了手中的認購牌。最后,他以4.5萬歐元的價格將香爐買走。 “我撿到漏(即“撿了便宜”之意)了。”張先生有些高興。據(jù)他了解,類似物品在紐約佳士得今年10月20日的拍賣會上,曾被香港著名收藏家張宗憲以123.95萬美元購入(包括傭金近1000萬人民幣)。 但這只是國外一次規(guī)模不大的拍賣會。參加此次拍賣會大約100多人,而其中約一半人是中國商人。德國《時代周報》描述了這場拍賣會的情景:“他們中部分連英語也不會,甚至不知道價格多少,就舉起了手中認購的牌子……” “這種場面是我沒有預料到的,太熱鬧了。這次拍賣會上,中國藝術品成交量為200多萬歐元,買家大部分為中國商人。”列姆佩茨拍賣行駐上海聯(lián)絡處的張建國說。 “這些買主一方面在尋找失去的年代,另一方面也是目標明確地尋求可靠的保值手段。”列姆佩茨拍賣行老板漢施泰因這樣看待這種狀況的出現(xiàn)。近年來,繼股票、房地產投資熱之后,中國民營企業(yè)家開始將眼光投向了藝術品。他們不僅在國內藝術品市場大展手腳,而且已經將觸角伸向世界主要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正是通過他們,中國流失海外的藝術珍品開始“回流”。 商人的力量據(jù)有關部門不完全統(tǒng)計,在全球47個國家的200多座博物館中,中國文物不下百萬件,一些珍品甚至被棄置在博物館黑乎乎的角落里。 目前,國際上關于追回文物的主要法理依據(jù)是《國際流失文物返還公約》。根據(jù)這一聯(lián)合國公約,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少國家成功地索回了部分流失文物,但通過這種途徑追回文物,依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是法律上的,有些國家不參加返還公約;二是文物檔案方面,這個文物什么時候出去的,流傳經過,我們的資料太少;三是歸還方設置障礙阻攔;四是當前的文物走私、非法買賣活動猖獗。這些都是我們要面對的現(xiàn)實困境。”此前,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李曉東曾向媒體如此表示。 使眾多國寶重返祖國,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地位上升的重要標志。在政府努力從國外追回流失國寶的同時,中國新一代的商界領袖,也開始積極參與國寶回歸行動,雖然,他們的最終目的可能各有不同,并且一貫保持著低調。 根據(jù)以往幾年德國納高拍賣公司的成交記錄,中國藝術品的買家結構大致是:40%來自歐洲,10%來自美國,其余來自中國。中國買家的成交額約占納高全年成交額的25%~30%左右。 在拍賣行業(yè)有“浙江軍團”之稱的浙江民營企業(yè)家是其中代表。來自浙江慈溪的金輪集團是一家包含化纖紡織、熱能發(fā)電、房產開發(fā)、國際貿易等在內的跨行業(yè)企業(yè),僅該集團創(chuàng)辦的金輪藝術館就擁有1000多件歷代瓷器、青銅、書畫等藏品,總投入資金四五億元。 “我們的藏品大多是從海外拍賣市場購得,僅倫敦我就去過5次,參加了15場拍賣會。”金輪藝術館一位姚姓主任說。 而據(jù)張建國介紹,此次隨他參加德國列姆佩茨拍賣行拍賣會的商家,主要來自陜西、山西和山東等地。 “藏富”于民間去年九十月間,浙江省博物館對浙江民營企業(yè)的文物收藏進行了一次調研。調研結果讓人大吃一驚。 “沒有想到他們的收藏有那么多,其藏品數(shù)量、質量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過國家收藏,這讓文物專家們目瞪口呆。”浙江省博物館宣教部主任趙幼強說。 今年1月初,浙江省博物館借助浙江民營企業(yè)的這些收藏資源,舉辦了一次名為“家有寶藏——浙江民間收藏珍品大展”,參展文物有280多件,其中最珍貴的元代青花價值上千萬元。而據(jù)知情人士透露,這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很多珍貴的文物沒有在此次展出中露面。 “雖然這次展覽是全省規(guī)模的,但其中50%以上的文物來自慈溪的民營企業(yè)。”趙幼強介紹說,浙江民企從事大規(guī)模的藝術品收藏和投資的有十幾家,總投入資金達數(shù)億元,僅慈溪就有五六家。 收藏本國的瑰寶“身邊坐的都是外國人,展臺上都是多年前流失的‘傳家寶’,這時你就會想,一定要把它買回‘家’。”一位慈溪老板如此形容參加國際拍賣會的感受。 然而,對于企業(yè)來說,對文物的投資除了彰顯這種民族精神外,同時也伴隨著某種經濟利益的期望,希望能帶來財富增值。 上海博物館前研究員宋明明對上海20世紀八九十年代私人博物館的興起進行過長達一年半的調研。“對于一些民營企業(yè)家來說,除非對收藏有興趣愛好,他們收藏的主要目的還是在于文物的保值和增值。商人的身份注定他們的收藏絕大多數(shù)是經濟行為,因為文物的價值是難以衡量的。”她說。 宋明明舉例說,上世紀60年代初,她家祖?zhèn)鞯囊粔K護身玉僅賣了0.6元,而現(xiàn)在至少要賣到上萬元。 浙江紹興小小集團在1996年翰海拍賣會上以94萬元購入明沈士充的《仿宋元十四家筆意圖卷》,時隔3年,又在翰海拍賣會上以338萬元拋出,增值3倍多。 發(fā)達國家的發(fā)展軌跡亦顯示,當經濟實力達到一定水平時,居民投資方向會漸漸由房地產、股票等轉向需有相當專業(yè)水平的藝術品。 但與20世紀80年代日本投資者蜂擁而入國際藝術品市場搜集凡.高的作品及其他西方藝術品不同,中國許多收藏家對本國的文物興趣更為濃厚。 “這是因為他們將收購中國藝術品既作為顯示自身實力的方式,也看作是表達民族自尊心的最好途徑。加上很多人對外國珍品了解不多,所以他們選擇收藏自己國家的文物。”張建國說,“他們選擇收藏的主要為瓷器、書畫和玉器等,而對御用的物件更感興趣。” 在科隆的拍賣會上,一個編號為176的雍正皇帝御用碗,毫無裝飾和花紋,底價為2萬歐元,但因為是皇帝用過的,最后以2.7萬歐元落槌,加之傭金約人民幣38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