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年的斷層 元青花懸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3日 15:24 新民周刊 | |||||||||
在所有的古陶瓷之謎中,元青花之謎恐怕是最不可思議的。作為當今無可爭議的國寶級文物,元青花在中國600多年來無史可稽、無人所識,揭開其神秘面紗的是一個外國人。 而這只不過是一部元青花傳奇的楔子。 稟性迥異
在傳承有序的中國瓷器發展史上,元青花仿佛一個突然跳出的亮點。景德鎮宋代生產的瓷器素以亭亭玉立的細雅格調而聞名,到了元代,除了一些品格清淡的小件生產,那些多數收藏在伊朗、土耳其博物館的至正期元青花大器卻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 “這是元朝政治思想、宗教信仰、治國方略,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的產物。”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雷從云說。 “元代有數字崇拜,成吉思汗起兵時樹9面旗,任命9名大將,他警告下屬們:‘將來不要犯9種錯誤’,元青花裝飾多達9層也不奇怪。”中國陶瓷學會副會長、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李知宴推斷。 元朝統治得到鞏固之后,由于民族間的復雜關系,在政治上,他們把各民族人民分成貴賤四等,漢人、南人居末。在政策上,統治者對漢族士大夫采取分化的辦法,一方面給以高官厚祿,一方面加以鎮壓。蒙古族原是游牧民族,本族風尚很難被漢族士大夫接受。一部分士大夫苦悶地走向山林,做起隱士,而元青花的繪畫題材與筆法,顯然也受其影響。 社會科學報社長兼總編輯、美學博士許明告訴記者:“不少文人為生活所迫,完全有可能流落到景德鎮去畫瓷瓶,因而元青花之畫與其他朝代那些匠人之作有天壤之別。也正是因為元代為外族統治,明人不僅鄙視元人文化,更不承認它的藝術成就,導致史書上沒有記載。直到民國時期,古玩家還普遍認為元代不重視古陶瓷生產,更不會欣賞青花。” 元代為什么會出現器型高達70厘米的葫蘆瓶、口徑達50厘米的大盤、口徑達30厘米的大碗?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曾在“文革”時期為國家搶救了眾多國寶的孫學海老先生推測:“這可能與元青花外銷的主要市場——中西亞地區人民的生活習慣分不開。手抓飯需用大盤,大執壺用來洗手。” 來料加工? 80年代后,我國古窯址也出土了元青花,然而沒有一件出自元代皇帝和藩王的陵墓,蒙古貴族果然“不好這一口”?中國古代外銷貿易瓷里中低檔日用瓷占主流,那些被譽為“世界上最精美的元青花”,何以跋山涉水、紛紛在異國王宮安家落戶?元瓷所用青花分為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呈色淺淡,多用于紋飾簡單的小型器物,而讓元青花呈現出藍寶石般鮮艷色彩的是一種進口鈷料——蘇麻離青。在我們這個擁有豐富鈷資源的國家,為何要專門使用這種進口鈷料? 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劉新園所長認為:“景德鎮生產的銷往西亞的元青花瓷,是元文宗賞賜統治西亞的伊利汗的禮品。設計者應是在中國元朝服務的波斯藝術家,或精于伊斯蘭藝術的漢族藝術家。” 然而記者也聽到這么一種頗為新奇的說法:“蒙古貴族喜用的不是瓷器,而是金屬器。但青花瓷美麗的藍白色調,正是伊斯蘭國家最崇尚的色彩之一,元青花圖案又類似波斯地毯圖案。人們還相信這類容器有鑒別食物是否有毒的功能,據說青瓷一旦接觸致命毒物就會破裂或者滲出水氣。 “西亞商人帶著蘇麻離青來到景德鎮等產地,專門按照伊斯蘭文化生活習俗訂燒。來自西亞的工匠可能還直接參與了元青花的設計制作。” 蘇麻離青的產地也是百年懸案。 土耳其托普卡比陶瓷之旅的第一功臣蔣奇棲女士根據土耳其專家的點滴線索,最終證實盛產鈷礦的伊拉克索馬拉(Samarra)為原產地國人遂以其產地的中文音譯稱呼這種釉料為“蘇麻離青”。 明朝宣德之后,蘇麻離青為何神秘地消失,再也不見蹤影?元青花窯址究竟在哪里?至正期青花如何斷代?中國民間有無元青花?這些問題接踵而來,眾說紛紜。 隔著數百年的斷層與空白,元青花懸疑注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