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筠
100多年來,讓流失海外的國寶回家一直是每一個中國人難以釋懷的情結。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日益強大,一些有實力的收藏機構、公司和個人主動出擊,通過國際文物市場購買流失海外的祖國文物,直接促進了海外文物及藝術品的回流。
那么,到底有多少中國文物流失海外呢?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因戰爭、不正當貿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國珍貴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間,數以百萬計的珍貴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港澳臺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余萬件,精品達幾十萬件,數字之巨令人驚奇。與之相比,國內許多著名博物館在珍貴文物館藏方面略顯匱乏,因此“海外文物回流”一直是文物界、拍賣界及其他文物藝術品交易市場關注的焦點。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海外回流文物是我國藝術品市場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海外回流文物絕大部分來源于港澳臺、東南亞、日本、歐美等20余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港澳臺、東南亞、日本的回流文物在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
對于目前海外文物的回流,業界人士指出:海外文物回流現象,與中國經濟高速持續發展,世界經濟相對疲軟有著極大的關系。“盛世興收藏”,這使得國內文物市場行情逐年看漲,許多關于中國文物的國際最高成交價格都在中國誕生。“水往低處流,貨向高價走”,這是導致失散海外的中國文物藝術品紛紛回流的最根本原因。
此外,據國家文物局有關人士介紹,促使海外文物回流的因素還有兩個:其一是政府行為,即通過國際公約組織按國際法程序追索;其二是民間行為,即國外企業和海外華裔出于愛國的饋贈。
據中國嘉德拍賣公司的市場部劉婉介紹,今年11月4日舉槌的嘉德秋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從海外征集來的,比例占到了總量的40%。近兩年拍出的海外回流藝術品包括: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2002年春拍,2530萬元)、徐悲鴻的《春山十駿》圖(2003年秋拍,627萬元)、清乾隆《欽定補刻端石蘭亭圖帖緙絲全卷》和吳昌碩的《花卉十二屏》(2004年春拍,3575萬元和1650萬元)。
目前,各拍賣公司的秋拍正相繼推出,原本“出身”在中國的藝術品,正逐漸回流到中國,已是一個有目共睹的現象。1992年之后,一些海外收藏家開始陸續將文物藝術品拿到大陸的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出售。1994年到1998年,全國各大拍賣公司的成交拍品中,從海外征集的文物達到一萬余件,截止到2003年10月,共計拍賣回流文物3.3萬余件。而這10年來,從海外征集的文物一改過去價位偏低的狀況,中、高檔次拍品的比例逐年上升,刷新紀錄的高價位成交拍品基本上都是回流文物,有些回流文物的成交價位已接近和達到國際市場的價格水平。
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內十余家著名文物拍賣企業中,海外回流文物拍已占全部拍品的50%以上,回流文物成交額超過全部拍品成交額的60%,其中,拍賣成交價最高的為中國書畫和明清瓷器,海外回流的中國近現代書畫成交率保持在90%以上。文物價格的“回歸”,進一步促進了海外文物的“回流”,從根本上改寫了100多年來中國文物外流的歷史。
隨著大量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踏上回國之路,全球化的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已經開始重新整合,中國文物價位正在迅速接近或達到國際市場水平。而中國文物高價位的誕生,也引起了世界范圍內藏家的關注,促使流失的中國文物加快了向國內回流的速度。
《市場報》 (2004年11月26日 第二十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