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字畫黑馬不黑價值再發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 11:05 理財周報
仇英并不是去年秋天唯一的黑馬。在稍后的11月30日,同為明代“吳門四杰”的文徵明,作品《漁梁紅葉圖》在北京保利引來場內近10位買家爭相舉牌,最后拍出2296萬,是底價200萬元的十倍。而在去年春天,同一位藝術家作品的拍賣價也不過是幾十到一百萬。 不知是機構心有靈犀,還是市場內部醞釀異動的先兆,今年開春,上海博物館和廣東省博物館分別推出了中國古代人物畫精品展。“古代字畫熱起來了”成為輿論話題。上海某媒體將中國古代字畫比喻為藝術品市場中的“績優藍籌股”,并引用一位收藏家的話,認為今后中國藝術市場上單件價格能過億的作品,大多將出現在中國古代書畫板塊。 真的“古不如今”? 為什么古代字畫作為“文物”,在很長時間里沒有“跑贏”中國當代藝術,或是當代中國字畫?時代距離造成的溝通距離、古代字畫迥異于現代的審美趣味、鑒定真偽的困難以及品相等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原因。但是對于同一個問題,不同的收藏家有不同的見解。 “收藏其實很大程度上以感情和溝通為先,藏家和藝術家之間的溝通很重要,古代藝術家,很多人感到有隔閡。”藏家陳少湘對理財周報記者說。作為資深藏家,陳少湘提到書畫家人品的問題。“俗語說德藝雙馨,藏家對藝術家的人品會非常重視,不喜歡的人,他的畫他的字再好,也不愿意買。但是古代藝術家離人們距離太遙遠了。” “審美趣味、品相都是問題。現代藝術家的書畫一般經歷了創新、吸收西方藝術概念,相對接近現代人的趣味;而且很多人買畫是為了裝飾,一個現代感很強的客廳里并不是十分合適掛一幅風格古樸、品相殘舊的畫作。”陳少湘說。 另一位本身也是國畫家的藏家程家煥收藏的也大都是當代字畫,他指出一些上世紀四十、五十年代出生的畫家,在市場價值上目前超過明、清畫家的作品。 但很多致力于收藏古代字畫的藏家,看重的卻恰恰是這個“古”字。鑒藏家李先生表示,他就是喜歡古物——也就是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結合。“現代藝術家容易受風尚和市場影響,個別畫家一天畫幾幅受歡迎題材作品的事情并不是沒有。” 廣東省博物館字畫鑒定專家朱萬章也提到這一點,“比如宋元的東西,只要能準確判別出時代,哪怕是某個畫家的偽作,也是文物,它的價值就在那里。”朱萬章進一步補充說,就收藏價值而言,古代作品風險更低,因為流傳下來的大部分是精品,但今人的作品尚未經過歷史檢驗,也部分地帶有炒作的成分。 最刺激的、最好玩的、 風險最大的——鑒定 理財周報記者走訪的幾位藏家,都表現出對鑒定問題的重視。這似乎是游戲里最刺激的一環。陳少湘說,“鑒定目前都是用經驗去目測,無法用儀器和科學手段去實現,就是連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的專家在很多問題上都只表示能夠提供意見,而不是最后的判斷。這是一個最刺激的,也是風險最大的環節,當然也是最好玩的。” 要玩好這個游戲,不得不經過長期的磨練。“一開始可能看10個20個展覽都毫無收獲,但是看了幾十個、上百個展覽之后,你可能慢慢會形成一種感覺,對時代風格、畫家風格等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你要去補充相關知識,美術史的常識等等。比如明代和清代的作品風格差異很大,明代早中晚期也差別很大。例如判別一幅明代文征明的畫,假如畫家個人風格很像,但是一看知道不是明代作品的畫風,就明顯是贗品了。”朱萬章告訴記者,他知道的一些收藏家就是在這個研究過程中獲得最大的樂趣,他們會鉆研一些比較冷僻的畫家或派別,買自己最感興趣但市場價格又不高的東西來收藏。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