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刻本談屑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7日 19:14 新民晚報
清朝末年,隨著西方鉛字排版印刷術的傳入,我國古老的雕版印刷術逐漸被淘汰,刻本書籍遂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所以版本學大都在清末終篇,藏書家的視線也大多在嘉慶、道光之前打住。近年來隨著古籍版本收藏的不斷升溫,民國刻本這個以前版本學里不講、藏書家們不屑的種類漸入法眼。實際上,民國初年當雕版印刷失去其技術上的主導地位之后,仍是有一批人將其視作工藝沿襲下來。因此也就出現了幾個以傳統工藝刻印書籍的小群體,他們刻了不少書籍,成為古籍版本的絕響。 民國刻書,以藏書家為主體,如吳興(今浙江湖州)的三大藏書家張鈞衡、蔣汝藻、劉承干,安徽南陵徐乃昌、貴池劉世珩,浙江仁和吳昌綬,江蘇武進董康、陶湘等。也有一些私人刻書,比如杭州渭文齋刻有《棲碧山人吟稿》三卷、詞籍收藏家林葆恒于民國十九年(1930)刊有《閩詞徵》六卷等。同時一些書坊也刻印書籍,比較著名的有揚州陳恒和書林。陳恒和(1883-1937),江都人,于民國十二年(1923)創設陳恒和書林,陳恒和去世后其子履恒繼承父業。陳氏父子輯刊《揚州叢刻》二十四種、四十七卷,尤為世人稱道,時人以汲古閣毛氏、掃葉山房席氏相推許。 民國刻書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征就是叢書多。張鈞衡刻有《適園叢書》十二集、七十二種,共一百九十二冊,費時前后六年刻成。劉承干刻有《嘉業堂叢書》五十六種,劉世珩刻有《玉海堂影宋元本叢書》二十種,等等。這是因為,刻書者大多是藏書家,所刻之書大多以自家收藏、自己喜歡、自有價值為選材標準,往往一網打盡,變眾書為一書。 民國時期刻書最精的應推董康和陶湘。董康(1867-1947)字授經,自署誦芬室主人,江蘇武進人,光緒十六年進士。平生致力于藏書刻書,刻有《誦芬室叢刊》等。董氏刻書極重視質量,紙用上等棉連,墨選上等黃山松煙。選擇底本也非常認真,均經?倍蟾惰鳌L障(1871-1940)字蘭泉,號涉園,也是江蘇武進人。一生喜好藏書刻書,所刻《百川學海》一百種等,刻印精良,為藏書家稱賞。同時期在同一地方出現兩位一流的藏書家刻書家,值得玩味。 民國刻本的價值,最主要的是它的學術性和資料性。刻書者大多為有學問的人,所刻之書自然以有益學問為首選。上世紀90年代上海書店出版《民國叢書》時,顧廷龍先生就曾建議出一個“民國刻本”專輯。觀賞性也是民國刻本的重要價值之一。刻書者是行家,自然對于用字、用紙、用墨、刻工、印刷、裝訂等有特別要求,因此,許多民國精刻本影宋幾可亂宋。基于這兩方面的價值,版本專家黃永年先生樂觀地推斷,假以時日,民國精刻必登善本大雅之堂。2007年春、秋兩季古籍善本拍賣會上,各有一部民國徐乃昌影明小宛堂本《玉臺新詠》十卷(二冊)分別以14.3萬元和14萬元成交,從一個側面對黃先生的推論作了一個注解。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