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蘭籍華人畫家李德才:突破國畫水墨平淡的束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8日 09:58 人民網
文/寇建平 藝術永遠都在改造過去,這并不是單純要把它改得更好,而是隨著時間和我們眼光的變化而進行的反思。——李德才 2005年以來,頻繁出現在中國內地網絡上的一位荷蘭籍華人畫作,引起了中國書畫界和愛好中國傳統水墨畫觀眾的強烈關注,對于一向沉悶的中國畫壇來說,猶如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氣,畫作的傳統繪畫深厚的筆墨功力,傳統繪畫中前所未有的表現方法以及畫法的獨特,突破了國畫長久的水墨平淡的束縛,重彩渲染中蘊藏著微妙傳神,靈秀雋永的中國文人畫的風格。 讓人嘆為觀止。 “國內從來沒有發現此畫法”。一位藝術網站的總編這樣評價。因為同是傳統中國畫,畫風卻截然不同,作品不但功力深厚,而且風格迥異,是一種全新的繪畫語言。 他就是李德才。一個靠自學成就的國畫大師。 對于一個普通的欣賞者來說,抽象派的畫作總是給予我們惶恐的心理壓力,猶如皇帝的新衣,我們總說自己看得見;而對于國畫,我們總是抱以敬而遠之的欣賞,遠觀而不敢褻玩。 實際上,大眾總是被擱置在藝術的邊緣,那是因為所謂藝術的距離。 而李德才的畫讓我第一次體會到了美的感覺,一種深入骨髓的美。落日、竹石、蘭花、大海——那樣富于生氣,沒有距離。你甚至可以聽見海的澎湃,聞見蘭的馨香,感受到翠色竹林里空氣的清冽…… 看他的畫,第一次在喧鬧華麗,衣鬢鬟影的酒店咖啡廳里,泛起一種平和淡遠的心情。在那一瞬間,我忽然感激這世界如此美麗,如此清幽,感覺到在大都市的喧鬧和浮躁中心靈的顫動。 在翠宮飯店的咖啡廳里,李德才坐在我的對面,淳樸儒雅,言語徐徐,沖淡平和,沒有印象中的藝術家的張狂和語言的漫天飛舞,二十多年的國外游藝生活,沒有改變他身上濃濃的中國傳統文人氣質,或許,是中國水墨已經浸透他的內心深處。 和他對話,你能深刻的感受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中國文人胸懷,對藝術強烈的追求和癡愛,中國藝術家的責任和擔當。 “中國繪畫藝術的博大精深和燦爛輝煌,令我終生心神傾注,苦求不倦。中國繪畫藝術是世界上任何藝術形式都無法替代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于他自己的藝術追求,李德才這樣說。 旅居日本和荷蘭的二十多年間,他完成了對自己書畫藝術的破繭羽化,之后開始在國際上積極弘揚中國傳統繪畫。“李德才”這個陌生的名字在西方藝術界漸漸贏得了廣泛的尊敬和褒贊——無論是在遠隔重洋的歐美大陸,還是在一衣帶水的近鄰日本,李德才不僅是作為一個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將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帶到了異邦的土地上,更是作為一個有著拳拳赤子之心的文化大使,搭起了古老中華文明與現代西方文化交流的藝術橋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李德才更深刻知道國畫的根魂和神韻在于中國傳統文化,在借鑒西方、創新求變的藝術實踐中,他始終堅持以傳統文化為根基,而不致陷入邯鄲學步的尷尬。他的作品題材廣泛,山巒煙水、草原大海、松柏奇石、蘭竹菊梅,無不入畫。且所畫每種題材都是繼往開來,獨辟蹊徑,畫風古樸、筆墨蒼勁、大氣磅礴。 李德才尤其是在東洋畫、西洋畫最有成就的國家和地區,做出了非凡的努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迄今已在海外已舉辦過二十幾次個人畫展,作品在日本、法國舉辦的大型國際美術展中曾榮獲大獎、金獎、優秀獎、特別優秀獎、大眾獎、無鑒查等榮譽。 日本《讀賣新聞》這樣評述:“李先生的作品風格繼承了寫實主義傳統,又與現代相結合,用筆大膽,散發著浪漫主義芳香。在抽象造型、前衛運動盛行的今天,顯示出重視傳統表現形式的水墨畫的堅固姿態。” 誠然,不管我們如何強調我們正宗本源的中國書畫的地位,也應當承認外域對于中國傳統書畫的理解、學習和發揚,比如日本。因為,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不想身單影只、曲高和寡。日本《讀賣新聞》的到位評述,源于對中國書畫的理解和吸收。 李德才,1943年生于內蒙古通遼市。幼年在外祖父曲有令先生指導下啟蒙學畫。“我的外祖父不是很有名的畫家,但是他知道怎樣畫中國畫。” 幼年的李德才,對中國水墨的無限的表現力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興趣,他畫栩栩如生的松竹梅蘭,煙波浩淼的水天一色,朦朧深遠的遠山。 “外祖父開始教我,后來他教我怎樣養成自學的習慣,叫我臨摹芥子園的畫譜。” 而李德才的聰敏和靈秀則讓姥爺贊嘆不已,就是在這段時間,他獨自臨習了芥子園畫譜,完成了對于中國傳統繪畫的最初啟蒙,中國水墨畫的博大精深和承載的文化含義猶如濃墨皴染了李德才幼小的心靈。 “皴法是山水畫重要的筆墨語言之一,其多種表現力以及不同形式呈現著不同的審美趣味。《芥子園》則從技法的角度,對各種皴法作了較為全面的總結。” 從一本畫譜開始,李德才走進了浩瀚的水墨境界,走上了自己的藝術之路。李德才很感念外祖父當初對他的要求。“自學雖有自學的難處,但也有自學的好處:要博覽諸家,又要有別諸家;要為我所用,又要與眾不同。” 正如后來他題畫花石的詩寫的那樣:“十丈青峰注墨濃,一枝花放太真紅。潛心不肯從人法,放膽由其求不同。錯落橫斜偏得勢,濃潑淡染自從容。苦思難得驚人筆,無意真魂在紙中。” 1960年,17歲的李德才以優異的成績和良好的繪畫資質考上了內蒙古藝術學院(原內蒙藝校)國畫專業,開始系統的學習中國畫。在那段時間里,勤奮的李德才如魚得水。但是,好景不長,學校為了現實需要,國畫專業被迫改為舞臺美術專業。 由此,我們就能明白今日中國傳統文化為什么日漸衰亡的原因。 對于此次變故,李德才是無奈的。由于他一直有自學習慣,從小學、中學從未間斷,現在好不容易有了全身心投入的機會,卻又成為泡影。他別無選擇,只好和以前一樣回到艱難的自學老路。每個寒、署假期回家路過北京換車,他都要多停兩三日。他鉆進故宮博物院的繪畫館中一泡就是一天。在學校,常常在課間,或者廢棄冰冷的教室里,都能看見李德才懸腕作畫的身影。 1964年,李德才畢業分配到大興安嶺里的額爾古納旗工作。后來調入內蒙呼盟歌舞團,包頭歌舞團工作。在這段時間,李德才一面飽覽大森林、大草原、大自然,一面堅持自學,寫生,藝術靈感得到淘冶,繪畫技藝大為精進。 1975年,李德才經過考核開始進入中央民族歌舞團工作,擔任舞臺美術設計。他的能力卓越,才華橫溢,很快就成了歌舞團的主力。由于他同時具備傳統中國畫的深厚功力,他的工作效率和質量無人能及,國慶35周年的時候,他一個人給團里設計了兩臺晚會,并同時完成大量的繪景工作,演出的舞臺效果受到一致好評。 在團里,他總是非常出色的超額完成他的本職工作任務,也總能利用一切空余時間進入自己的藝術世界。在北京,學習條件方便了,有人要引見他拜某某大家為師,被他婉言謝絕。他仍然癡迷于“鉆故宮”。用他那時的話說:“一無所有無不有,我雖然沒有老師,中國歷代繪畫大師便都是我的老師。沒有老師的直接約束,才能我行我素。”自幼的自學基礎讓他在自學道路上充滿了樂觀和自信。 198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日本建筑會社的一位董事長看中了李德才的畫,邀請他赴日本講學、交流、舉辦個人畫展,并自告奮勇擔當李德才的保證人。 來到日本的李德才,由于語言民族習慣等不同,一開始就陷入了重重困難。 “可以說很不順利,在日本開始的這個保證人很貪心。” 由于保證人看到了李德才畫作的價值,所以就想獨霸他的畫作,并以不當保證人相威脅。李德才憤然離開。后來在幾位日中友好人士的幫助下,經歷過重重磨難和阻撓,他終以堅忍不拔的毅力,戰勝了所有的阻力,得到了日本社會各界的支持。 在為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十周年而舉辦的“李德才大作展”上,高萩市長鈴木藤太先生看了李德才的作品,深為嘆服,他主動提出擔當李德才的保證人,并通過時任自治大臣國家公安委員長的梶山靜六先生,為李德才以后在高萩市的藝術活動做好了各方面的安排,并專門在該市為李德才成立了一個由六個建筑會社董事長組成的“李德才高萩后援會”,使他在日本的藝術創作和交流活動都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 1988年以后,李德才在東京銀座富士畫廊、牛久市西友百貨店、水戶市市民會館和北茨城的野口雨情紀念館及茨城縣民文化中心等大中型展場,參加由日本國際藝術文化交流協會和東京國際美術協會為首的專業團體為他主辦的個人畫展。日本國國務大臣內閣官房長官梶山靜六為他的個人畫展題寫展名“李德才畫展”。日本國首相中曾根康弘、法務大臣長谷川峻、日本國際藝術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鳥居靜秀、東京國際美術協會會長高山勝雄等日本社會各界名士都為他的個人畫展贈送花籃,兩位會長還親自為他撰寫個展前言。 在日本生活的日子里,李德才一度住在他后援會員渡邊一彥先生免費提供的海邊公寓里。 每逢狂風大作,他都獨自站在大巖石上去領略巨浪翻飛、奔騰咆哮的大洋驚濤。他深切體會到,如果固執的遵循傳統繪畫方法,將很難表現出那轉瞬即逝的真切藝術感受。這更堅定了他一直為之探索的繪畫心得。比如,在畫海浪時,就揚棄了傳統繪畫中勾線渲染的方法,而是用大筆醮著不同層次的墨,一筆筆用側鋒畫出大小不同層次的波浪,水中沒有線條,也沒有反復渲染,卻顯得結構嚴謹,深沉渾厚,氣貫勢連。 對大自然的獨特觀察和奇妙的感悟是李德才靈感的源泉,無論是海水、高山,還是森林、天空,他總是將太平洋上空的風云變幻聯想到青少年時期在家鄉內蒙古大草原上常常見到的天低云暗。可是,傳統山水畫中的云只有畫山林時留出或勾出白云。如果用這種方法去表現蒼原大海瞬息萬變的云天,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反復的藝術思考、實踐和體驗終于開創了李德才個性化的藝術道路。在他的作品中,蒼原大海天空上的云不是留出,也不是勾出,而是用濃淡相宜的墨大潑大寫而成。他的云為他所畫的蒼原大海增加了新的生命力。如,他畫海的代表作品《大洋驚濤圖》、《高戶的潮音》《天涯共此時》、《驚濤裂岸》等展出時,讓熱愛大海的日本觀眾大為驚嘆,他們不吝以:“真了不起”、“令人吃驚”、“太漂亮了”!“我是平生第一次看到這樣的作品”……等話語表達自己的感受。李德才的畫作成為日本各界人士收藏的熱門作品,有的作品售價高達800多萬日元。 日本國際藝術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鳥居靜秀先生在為李德才先生畫展作前言中寫到:“野趣橫生的運筆、厚重爽朗的韻致所構成的畫面,充分展現出我預感的“氣宇壯大的畫魂”,這是作為北方人才有的。遼闊宏偉的草原,煙波浩瀚的太平洋,進而顯示出其人品的度量和胸懷。”而東京國際美術協會會長高山勝雄先生也不無感慨地說:“李老師的作品真是太漂亮了。” 在東京都美術館舉辦的遙玄展和國際美展上,李德才的海洋題材作品《高戶的潮音》和《日立海岸》分別榮獲了優秀獎和金獎;在日本接聯兩次的國際藝術展上,他的作品《萬里前程》和《太平秋月》分別榮獲了特別優秀獎。在日本期間,日本新聞界包括著名的NHK電視臺都對李德才的作品和他本人做了大量報道。 被日本高萩市政府收藏的水墨畫《我獨種松柏,守此一片心》也是李德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畫中蒼松翠柏、老干交加、巨石嶙峋、氣勢雄渾,令人嘆為極品。不過,李德才尤其長于竹石。竹石是中國歷代大家百畫不竭的題材,最見畫者功力。李德才的作品“四君子”(蘭石、竹石、菊石、梅石四屏)1988年在東京都美術館舉辦的國際美展上榮獲了大獎(該展的最高榮譽)。他的名作《光風霽月》也是取材于松、柏、蘭、竹、菊、梅、石的。 李德才的山巒煙水得宋、元之真髓,松柏花石收明、清之精萃。在藝術探索中不拘一家一派,廣泛涉獵不斷求變,標新立異,獨樹一幟。李德才畫石從不以一招一式為滿足,畫松柏梅花也不僅以三枝兩梢作重復。 他畫石方圓豎臥,濃淡干濕,極盡變化,打破了傳統繪畫中一人一石之束縛。畫松柏老梅運筆如刀、斑斑結結,刻意雕鑿老木龍鐘的累累疤痕,抒寫出超乎想象的筆墨韻律。 畫蘭更是李德才的一絕,輩前大師李苦禪說:半世竹,一世蘭。李德才在二十年前去日本的時候畫蘭就已有很深的造詣,他的蘭花不同于傳統的偏斜取式、匍匐生葉,單叢分組。而是一筆筆一片片的立起來畫,筆筆見功力。充分表現了蘭花的挺拔秀麗、清新高雅。在作大幅的作品時,花葉縱橫交錯、有條不紊、連棉不斷、多而不亂。襯以濃淡大小的石塊,令人感到馨香滿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的非凡境地。這是對傳統畫蘭的一個大突破。 在日本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李德才在上世紀90年代初應荷蘭一家畫店邀請到歐洲,他在舉辦畫展、講學、交流的同時,深感在國際上弘揚中國傳統繪畫的必要。他于1994年在荷蘭王國經法律公證注冊創建了歐洲國際東方美術研究院,并親任院長。1999年他榮獲“世界文化名人成就獎”。 荷蘭是公認的畫家王國。這里不僅產生過世界著名的畫家倫伯朗和梵高,而且在畫家數量上也是名列前茅,僅鹿特丹市注冊的畫家就有800多人。荷蘭繪畫在歐洲乃至整個西方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影響。 1993年春天,在鹿特丹舉辦的“中國文化藝術節”上,荷蘭造型藝術中心主席阿波曼先生參觀“中國藝術在荷蘭”的美展時看到李德才的作品,非常欣賞。他通過中國大使館文化處找到李德才,請李德才為鹿特丹卡頓德萊斯區的壁畫專欄畫一幅中國壁畫。李德才欣然接受。 按照荷蘭傳統的繪制方式,李德才只需畫出草圖,由藝術中心派壁畫高手將它放大復制在墻壁上。荷蘭壁畫欄上所有作品都是這些高手復制出來的。李德才堅持自己畫,他說:“盡管這些荷蘭復制高手水平很高,但我的作品他們復制不了,因為他們沒畫過中國畫。我交給他的是草圖,如要他畫,那只能是放大了的草圖,不會是完整的作品。只有我自己經過二度加工創作才能成為完整的作品。中國畫的制作需有深厚的傳統畫功力,僅這一點西方畫家就無法做到。” 9月5日那一天,荷蘭助手畫好了邊緣的金絲線,李德才登上10米高的架板開始動筆,第二天下午完成,總共花去11個小時。作畫時許多人駐足觀看,不時豎起大拇指。從此,李德才的中國壁畫《勁節凌云》,成為東方美術進入西方世界的劃時代的作品,它與荷蘭當代畫壇巨匠們的作品同街并立,交相輝映。 在歐洲壁畫歷史上,這也是第一幅由中國人畫的中國傳統風格畫,它不僅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整個東方人的驕傲。同時,也是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貢獻。 畫中蒼竹疊翠,堅勁挺拔、竹下奇石聳立,傲骨錚錚。象征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精神。畫中題詩一首;“巖縫石根起嫩梢,虛心勁節見情操。忽逢一夜春雷雨,解籜穿云上碧霄。” 作畫題詩,一氣呵成。是一幅典型的詩、書、畫一體的中國文人畫。畫這幅畫時,李德才選用了西方最好的炳稀顏料,色澤純凈明亮,亦可久耐風雨日曬。但是,作畫的立意、技法、章法、造型、程序卻遵循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創作方法。令給他當助手的荷蘭畫家大為感嘆;“太神奇了,真是意想不到…”。 造型藝術中心總裁阿波曼先生更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他說;“這幅作品給人的印象太深刻了,這里的居民不約而同,一致認為這是一幅了不起的壁畫。” 1993年9月9日,東方壁畫“勁節凌云”揭幕典禮在鹿特丹市卡頓德萊斯區隆重舉行。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當時的中國上海市長黃菊、鹿特丹市長佩伯爾、駐荷蘭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王慶余共同為之揭幕。同時,還表演了舞獅舞劍等中國傳統文藝節目,一時鑼鼓喧天,氣氛非常熱烈。 與此同時,荷蘭造型藝術中心在卡頓德萊斯博物館特別為李德才同荷蘭當代畫壇大家:丹·凡·豪頓、瓦里·埃倫巴斯、多夫·漢可斯、皮特·羅斐斯共同舉辦五人作品聯展。 隨同黃菊市長訪荷的上海市政府官員、中國大使館官員、荷蘭政府官員及各界人士社會名流約1000多人出席了揭幕儀式,新聞界作了大量報導。這幅作品被稱為“歐洲壁畫史上的第一幅中國風格壁畫”。(迄今為止,在歐洲也是唯一的一幅東方壁畫。) 日本原高萩市長鈴木藤太先生得知此事后,向他寫信表示祝賀:“位于鹿特丹街頭的李老師的東方壁畫,真是令人鼓舞,我將向朋友們奔走夸耀,讓他們也分享這份光榮和自豪 ...”由此可見,這幅作品不僅代表了中國,也代表了整個東方。 這幅壁畫經歷了九年風雨之后,墻壁斑駁,色彩脫落。鹿特丹市當任市長奧伯斯道頓先生兩次督導,破例下令撥款重修。2002年9月,造型藝術中心再次聘請李先生揮毫運筆,補舊復新。“勁節凌云”再現了昔日的風采。 令人矚目的是,這個區共有八幅壁畫,其余都是荷蘭當代畫壇大家力作,因年深日久,都有損壞。惟獨李德才的作品被破例重修,并且還向保險公司做了十年期限的保險,由此可以看出,這幅東方壁畫在西方的影響和地位。 新世紀開始之際,作為向新世紀的獻禮,李德才又在梵高、倫勃朗的故鄉接連成功的組辦了三次東方美術大展,在國際上引起很大的反響。 于世紀之交在鹿特丹市舉辦的“跨越新世紀’歐洲國際東方美術大展賽”和在荷蘭烏特勒支市舉辦的“慶祝中國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國際中國書畫大展”,共展出全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東方書畫家作品250多件。 李德才為了擴大中國北京‘申奧’成功在國際上的影響,在舉辦國際中國書畫大展時,還特別征得了包括荷蘭大公司在內的115家社會團體和商業機構參加聯辦、協辦和后援,參加的單位數量之多,層面之廣在藝術展覽史上少見。 這兩次大展分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荷蘭王國特命全權大使華黎明先生同荷蘭王國鹿特丹市長奧伯斯道頓先生以及荷蘭王國烏特勒支市長布拉雯爾女士同中國大使館陳小明參贊共同主持開幕剪彩頒獎儀式。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在荷蘭國家教育中心為慶祝鹿特丹市2001年為歐洲文化首都而舉辦的“著名中國畫家李德才大作常設展”,這是李德才在海內外舉辦的第23次個人畫展,展出李德才大作近作17幅。中國駐荷蘭王國特命全權大使朱祖壽先生與荷蘭造型藝術中心總裁、鹿特丹市2001年重大慶典藝術總監阿波曼先生共同主持開幕剪彩儀式。 朱祖壽大使在致開幕詞中說;“……今年正值鹿特丹市為歐洲文化首都,我相信此次展覽不僅使荷蘭人民有機會欣賞到東方的繪畫藝術,并將進一步促進中荷兩國文化藝術交流,增強東西方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在談到李先生的藝術成就時,朱大使說;“作為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繼承和發揚者之一,李德才先生多年來從事水墨畫創作,其畫作大氣磅礴,意境深遠,感情奔放。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日本和荷蘭都享有很高的聲譽。”阿波曼藝術總監在致詞中對李德才的藝術也給予了極高評價。 展覽從2001年4月28日至12月17日,歷時近8個月。參觀者絡繹不絕,他們高度贊揚了李先生的藝術成就。 2002年,思鄉心切的李德才第一次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祖國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讓這個游子唏噓不已,在接下來的幾年間,李德才每年都要回國一次,補償自己千百回的夢境,滋養自己的藝術才情,并廣泛的和國內的藝術家們展開交流。 “巖縫石根起嫩梢,虛心勁節見情操。忽逢一夜春雷雨,解籜穿云上碧霄。”這是李德才給《勁節凌云》壁畫所提的一首詩,竹子的高風亮節、常青常綠、凌云直上的精神是李德才自己的人生寫照,也是他書畫之路的寫照。 正是竹子的精神讓他在國畫藝術之路上一路昂揚,永不疲倦。 就在此文結稿的時候,2007年12月23日的中拍國際秋季拍賣會落下帷幕。在這次拍賣會上,李德才先生的《雷停雨止斜陽出》(135×68cm)、《空谷知音》(100×50cm)兩幅作品分別拍出人民幣250000元和130000元的高價,這是李德才先生首次在國內拍賣市場拍賣自己的作品。盡管略低于他在國外的拍賣行情,但相對于國內藝術市場的消費水準來說,這個成績已是相當不錯了。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