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年癡心收藏地方志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 14:36 山西新聞網-山西日報
襄垣縣農民連利冬,20多年來懷著對地方志的特殊感情,走河南,下廣東,進西藏,走遍全國,歷盡艱辛,共收藏地方志3000多冊,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 在襄垣縣虒亭鎮,有這樣一位農民,他憨厚樸實,不善言談,但他對地方志的收藏卻情有獨鐘。20多年來,他懷著對地方志的那份特殊的感情,走河南,下廣東,進西藏,走遍全國,歷盡艱辛,共收藏地方志3000多冊,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這位農民名叫連利冬。他不普通的經歷,見證了一個退伍軍人、一個收藏愛好者對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 走出襄垣縣城往西,大約30多公里就來到虒亭水庫邊上,農民收藏家連利冬的臨時住所就安在一座依水而建的小樓中。走進他那只有40多平方米的小屋,成捆成摞的書籍剎那間塞滿人的眼睛。家里除了幾套嶄新的書柜外,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他告訴筆者,在他看來,物質上的清貧算不了什么,收藏的地方志就是家中的至寶。 偶然機會和地方志結緣 說起連利冬和地方志的緣分,還要從他1986年在天津當兵的日子開始。那是一個冬天,連利冬在閑暇之余來到一家古籍書店,無意中發現了一本《武鄉縣志》。在眾多書籍中,這冊專門介紹山西家鄉武鄉縣的志書馬上吸引了他的目光。隨手一翻,還真有一見如故的感覺。平時就很喜歡讀書看報的連利冬,欣然以當時看來不低的價格將書買下。回到營房仔細閱讀后,他發現一本縣志匯聚了一個縣從古代到現代,從自然到社會等各個方面的資料,一志在手,這個地方的山川、地貌、人物、史料等一覽無余,真是了解各地情況的一種好途徑。從此,連利冬對地方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踏上了收藏地方志的漫漫征程。 從部隊退伍后,連利冬回鄉務農。雖然家中經濟條件有限,但憑著一份摯愛,一份執著,他收藏地方志的熱情依然不減。從購買第一本縣志算起,連利冬搞地方志收藏已有20多年了。這20多年來,他的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而且隨著收藏的志書越來越多,他發現地方志除了能讓人了解當地物產資源、風土人情等外,還能對人進行傳統文化、愛國主義等教育。如果能辦成一個集收藏、教育、傳播地方志文化為一體的中國地情館,并以此來開發紅色旅游,開展愛國主義宣傳教育,將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每每想到這些,連利冬便充滿了激情,生活中遇到再多的艱難困苦,他也從不放棄對地方志書的收藏,而是把更多時間、精力、物力都投入到這項事業中。 連利冬省吃儉用,跋山涉水,通過購買、交流,現已收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各類地方志3000余冊,其中有好多是建國以來第一次修編的新方志,有的甚至是非常稀缺,并對研究我國建國以來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也因此,他的有關事跡資料還被收集到2004年版《中國地方志年鑒》中。 啥也阻止不了他收藏的腳步 為了多收藏幾本書,從1992年開始,連利冬便到山東青島邊打工邊收集地方志書。別人回家時大多是帶一些當地的土特產或給孩子買點禮物,而他總是背著一大包書,打工賺的錢也所剩無幾。平時花錢很小氣的他,在買書上從不吝嗇,一本經過沁縣老鄉介紹才得來的《代縣縣志》,是他花2000多塊錢買的。為這,家里人總是不能理解他,妻子和他不知道吵過多少回,“你就抱著你的書去過吧!”妻子火頭上總是這樣說。因為把過多的心思都放在了收藏地方志書上,在妻子眼里,連利冬不是個稱職的丈夫,在孩子們眼里他不是個慈愛的父親,甚至在父母眼里他也不能算是個孝順的兒子。為此他非常苦惱,也曾想過半途而廢,再不去為此花費錢財和精力,但當他面對自己已經千辛萬苦收藏到的地方志書時,一股希望盡可能收藏到更多地方志,將來辦成專題收藏館的熱情,就會涌上心頭,讓他欲罷不能,簡直到了癡迷的地步。 2000年,連利冬得到了1萬元的貸款扶持,在距離自己村不到2公里的后灣水庫邊上,連利冬購買10個皮劃艇,辦起了游艇中心。經過幾年的經營,游艇中心從起初的皮劃艇發展到后來的腳蹬船、快艇、摩托艇,收入還算不錯。由于癡迷方志收藏,連利冬幾乎把游艇的所有收入都用在了買書上。他在村里的3間土房早就該修了,卻一拖再拖。愛人的怨言,老人的嘮叨總在他的耳邊回響,但他從來不后悔。他說,在收藏地方志書上,家人的怨言讓我非常慚愧,但卻沒有阻止我的腳步。只要我有口氣,就會把地方志收藏堅持到底。為了買書,連利冬節衣縮食,生活非常簡樸。他不抽煙不喝酒,外出時一把水壺一個干糧袋就是他的行囊。他總是穿著幾件洗褪色的衣服,連自己都不記得有多少年沒添件新衣服了。到了旅游旺季,連利冬和妻子每天守在湖邊,拼命賺錢積攢資金,而到頭來他又把大部分錢用在了購買地方志書上。妻子對他的這種行為雖說一肚子埋怨,但在他的堅持下也只能默許。到了淡季他就外出購書,留下妻兒守家,這幾乎成了他雷打不動的生活軌跡。 困苦使他愈挫愈勇 談到收藏的經歷,連利冬的心里好像打開了五味瓶,其中的酸甜苦辣一涌而出。為了收藏,他嘗盡了人間的多少艱辛,就是自己都難用言語說得清。 2003年初,聽人說在方山縣有本他找了好久沒找到的《臨縣縣志》。聽到消息后,他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急迫的心情,當天就出發了。可來到方山縣,不知是何緣由,持書人說書已沒有了。這時,天已經黑了,滿臉沮喪的他,無奈地找了家小旅館住下。老天不負有心人,在旅館的同室無意中說起在臨縣有這本書。他得知后,生怕那書飛了似的,連夜租了一輛摩托車趕往臨縣,最終用一本黎城縣志做交換才得到那本渴望以久的縣志。手捧“愛書”的他,全然忘記了當時已近深夜,竟興奮得一點睡意都沒有。 還記得在2004年的一個冬天,他把自己一年的積蓄帶上,到運城買書。可誰曾想,半路遇到了幾個歹徒,把他身上的錢財搶得一文不剩。他蹲在地上,用力捶打自己的頭,真想抱頭痛哭一場…… 20多年,無數次外出收藏的過程中,一次次痛苦的遭遇,他沒有趴下,在困難面前他選擇了抗爭。在他飽經滄桑的臉上,折射出一個退伍軍人剛毅的性格。 當談到今后的發展時,連利冬在自信中透出無奈,他說,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是:沒有房子,十幾年前就做好的館牌一直也沒有地方掛。書收集到了,存放保管卻又成了新的問題,紙箱存放一不利于查找,二容易被老鼠、蟲子等啃咬……隨著書的數量不斷增加,連利冬的煩惱事也多起來了。不惑之年的連利冬至今還住在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書和書柜占據了一大半的空間,大量的收藏書把房間撐得滿滿的,放不下,只好在房子中間搭個簡易書臺。在2005年年初,他雖然購置了十個大書柜,也只能解決3/5的藏書分類。因為沒有掛牌,自成立收藏館以來,幾乎沒有對外開放。只有少數慕名而來的拜讀者專程到他的收藏館查閱資料時,這才讓他稍稍嘗到了苦累后的甘甜,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體驗到了為社會為他人做出貢獻的喜悅。 20多年來,連利冬把大部分的收入都投入到他的收藏事業中。他說,無論發生什么都不會改變他對地方志那份熱愛。他的目標是辦一個中國地方志收藏館,讓更多的人從地方志書上學到知識,接受教育。同時也通過他的收藏館,傳播地方志文化,開發紅色旅游,開展愛國主義宣傳教育。這就是一個普通農民最樸實的理想,他的這份情懷讓我們感動。但眼下他面臨的困難,也牽動著每一位關心、支持他的人的心。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