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畫歷經千年風雨有待中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4日 09:34 新華網 | |||||||||
新華網石家莊1月22日電 (記者 孫洪磊 李俊義 劉寶森) 中國最早的年畫可以追溯到漢代,現存最早的木版年畫產生于北宋年間,千百年來,年畫一直是舊歷春節必不可少的一樣東西,聯系著千家萬戶。但現在,年畫已經從大多數人的生活中消失,某種意義上說,年與畫已經分離,年畫變成一種純粹的“畫”,成為少數人熱衷的收藏品。 20世紀80年代,中國年畫經歷了這個世紀初最后的鼎盛期,然后迅速地走向了衰亡
年畫曾經給老百姓帶來了許多現代人體會不到的樂趣。著名作家鐵凝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到:“每逢春節,最先給家鄉帶來歡樂氣氛的便是武強年畫。年畫在這里鋪天蓋地,爭奇斗艷,直至每一個村子里每一戶有購買力的人家對年畫的需求達到飽和為止。少了年畫,這些黃土平原的年節,會變得多么難耐和凋零。” 河北武強縣年畫博物館的一座典型的北方民居模型中,年畫無處不在:院門有門神,家門有財神,堂屋有中堂,墻上有墻畫,床上有床畫,灶上有灶王爺的畫,牛廊馬廄都不能落下。各類年畫各就各位,絕不含糊。然而,現在的農家,已鮮見這種情景,即使在年畫產地,也很少能在農家看到年畫的蹤跡。 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濰坊楊家埠年畫、河北武強年畫,被譽為中國四大木版年畫,各具特色,各領風騷,鼎盛一時。然而,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四大產地的年畫卻日漸式微,瀕臨消亡。因為稀少,倒成了收藏界、文化界的搶手貨。 如今,“四大年畫”再次引起人們的注意。國家相繼發行了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郵票、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郵票和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郵票之后,1月22日,國家郵政局在全國發行年畫系列的最后一套郵票--《武強木版年畫》特種郵票,木版年畫在集郵愛好者群體里掀起了一段時期的熱潮。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執行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說,在農耕社會中尤為重視“年”的意義,作為張揚生活理想并可視的年畫便必不可少。年畫行家將舊時年畫形容為“貼在墻上的電視機”,因為長期以來,年畫不僅僅是裝飾喜慶的作用,更多時候,它是人們獲取知識、信息和娛樂生活的一種媒介。 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傳媒的發達、信息的通暢以及人們生活的富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替代品,年畫的教化功能已經消失,連裝飾作用也顯得可有可無。 河北武強年畫博物館副館長郭書榮說,傳統年畫和現代生活距離拉大,成為一種文化代言符號。面對這種變化,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來說,傳統年畫似乎并沒有做好準備。 隨著年畫市場的萎縮,各地的民間年畫藝人數量也在明顯下降。楊柳青年畫傳人霍慶順師傅說,年畫看似簡單,其實分為勾描、刻版、套印、彩繪、裱畫等幾道工序,以前的藝人只要能熟練掌握其中的一到兩門,就可稱為民間藝術大家。2003年,天津市摸底調查時發現,當時能熟練掌握年畫工序的老藝人已經所剩無幾。目前整個河北省武強縣,刻版、印刷的老藝人只有80多人,平均年齡40歲以上,許多老藝人在年畫凋敝的時候都紛紛轉行了。 目前,國內幾個有名的年畫產地都在借助年畫打文化牌、旅游牌,把年畫作為一種吸引外來游客的亮點,市場開發對年畫的流傳和保護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但令不少老年畫藝人感到不安和無奈的是,為市場服務的年畫“年味兒”似乎越來越淡,年畫已經不再生長在產生發展的土壤——年俗文化里了。 作為中國“年文化”產物的年畫,承載著民間信仰、哲學、道德、娛樂、教育等廣博的內容。面對年畫的衰落,有關專家表示,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這一優秀文化藝術遺產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從民間組織到地方政府,中國保護木版年畫的行動正在得到社會的認可。從2002年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專家、學者與全國年畫產地的文化部門一起,緊急搶救中國木版年畫。四川綿竹、河北武強、河南朱仙鎮等地先后建立了年畫博物館;楊柳青鎮所在的天津市西青區政府2003年開始啟動了楊柳青民間藝術復興工程;南開大學開辦了楊柳青年畫大專培訓班。 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表示,保護年畫,從政府到民間團體都要想方設法,包括全面徹底地普查木版年畫的現存狀況、記錄傳承、收集散失于民間的藝術遺產,采用各種方式使這寶貴文化遺產全面完整地存入檔案;整合各地年畫藝人資源,鼓勵進行藝術交流和行業自律;有關部門應引導年畫藝術在市場上尋找出路,并采取特殊政策對有造詣的民間藝人給予扶持和特殊照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