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 > 收藏 > 書畫 > 正文
 

中國行畫大舉攻占美國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1日 17:43 東方早報

  26歲的張利冰(ZhangLibing,音譯)在深圳龍崗區布吉鎮大芬村自家三樓的畫室里臨摹梵高作品,陽臺上還晾曬著許多未干的畫布。他估計自己已經臨摹了2萬多幅梵高作品,這個數字比梵高當年親手創作的還要多。

  在離開張利冰工作室一個街區的一間位于三樓的小閣樓中,現年25歲的葉小東(YeXiaodong,音譯)已經完成了200幅紅白相間花朵的風景畫;而在這條街道上還有一名同齡人黃立
宏(HuangLi-hong,音譯)也從事著同樣的行業,現年25歲的黃立宏經常會在一間小店鋪中現場繪制水彩畫。

  他們繪制的這些畫作無一例外都是出口到美國。

  據美國海關統計,2004年進口中國油畫的數量幾乎是1996年的3倍,達3050萬美元,而這些油畫在美的最終零售所得將是該數字的幾倍。中國油畫在美最大的買方市場存在于佛羅里達州等地,但是從全美角度來看,眾多酒店和旅館才是中國油畫最大的買家。

  中國油畫流水線生產

  目前,中國的油畫生產已經從手工作坊式的獨立作業成功轉型為大工業流水線發展,就中國的國情而言,確實非常擅長大規模的流水線生產。

  位于深圳的大芬村素有“中國油畫第一村”之稱,由制作、銷售行畫起家,以流水線作業的方式臨摹原創作品,然后低價銷售,形成大型油畫復制加工廠。在這里,顏料、刷子、畫布和其他原料都極其便宜,一個小小的村莊就有數百家油畫商店。美國油畫銷售網站Oil-paintings.com的主席赫洛特說:“大芬村生產的地中海、威尼斯或者巴黎之類的歐洲風景畫賣得最好。”而這些中國畫家卻大多沒有看過這些畫面,他們通常都是從明信片或者圖片中獲得信息。所出售的畫都是在廈門等中國沿海城市創作的,而是在他們的主頁頂端清晰地標明“Georgia,U.S.A.”(美國喬治亞州),表明自己是美國喬治亞州一家畫廊的分支機構。今年春天,眾多出口商都聚集在廣州貿易公司(theCantonTradeFair)商討油畫出口事宜。總部設在曼徹斯特的齊格諾夫公司(theZiganofGroup)首席執行官艾得里安·戈得伯格(AdrianGoldberg)也到了這里,他在不到1小時的時間內就決定了大筆訂單,這些油畫將會在今年秋天完工時裝滿6個40英尺長的集裝箱運往歐美。戈得伯格稱,每幅畫加裝裱的價格在25美元到30美元,每幅作品約1美元的運費,他準備把這些油畫銷往家具店,每幅售價在35美元至40美元,“這些油畫在歐洲的零售價將達每幅100美元~125美元,而在美國的零售價將達到每幅160美元。”他說。

  廣州貿易公司負責人王遠康(WangYuankang,音譯)剛剛接了齊格諾夫公司的大筆訂單,他說他的工廠共有10名“設計師”,他們負責原創油畫,還有300名畫工負責復制這些原創作品,此外,還有200名員工負責裝幀。

  不過,還有比廣州貿易公司更大規模的“油畫廠”———潮州宏佳藝術品公司(ChaozhouHongjiaArtsandCraftsCompany),這家公司擁有兩家工廠、10位“設計師”、250名臨摹師和500多位裝幀工人。

  這些大公司的優勢在于把油畫生產演變成流水線化的操作,臨摹分工非常細致,不僅使效率得到提高,成本也降得更低。

  引起美國業內人士警惕

  中國油畫流水線作業不僅引起西方藝術圈內人士的關注,也將對歐美及世界各地的畫家、畫廊甚至藝術業都將產生巨大影響。美國許多藝術組織已開始警惕這一現象,并著手調查一系列中國油畫是否遵循了美國的相關著作權法律。

  據沃爾瑪(Wal-Mart)公司新聞發言人比爾·沃特茲稱,出于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因,該公司將不再選擇經營中國油畫。但是一些零售商如Bath&Beyond卻對此毫不在乎,目前仍然在進口中國油畫,主要是通過如Oilpaintings.com等網站進行交易。

  出口中國油畫的公司一致認為,每幅臨摹的名畫都是由畫師手工制作,因此不會有侵犯版權的問題。但美國視覺藝術和畫廊聯合會會長羅伯特卻不同意這一說法,“20世紀以前創作的藝術品當然可以復制和自由販賣,但是近代作品無論是被‘合理’的復制和銷售都是違法的。”

  中國畫家報酬低廉

  然而在中國,只有少數藝術家如陳逸飛、趙無極、吳冠中等的作品可以在歐美賣到每幅數十萬甚至數百萬美元的好價錢,大多數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單價都在每幅500美元甚至更少。許多中國畫家的創作來源只是那些明信片或者是來自因特網的圖片等,張利冰臨摹的2萬多幅梵高作品就是來自于一本卷了頁的梵高畫冊,他們就是依靠臨摹這些名家畫作來賺取低廉的生活費。

  張利冰和葉小東都是經過兩年學徒生涯后開始進行油畫繪制的,他們每個月薪水少于200美元,但住宿是免費的;黃立宏則畢業于江西一所大學,并具有美術方面的學士學位,他表示他每個月的薪水是360美元,但是不包食宿。

  葉小東表示自己正在學習流水線式的繪畫方法,并擺出一排未完成的油畫,先把需要繪畫的白色花朵在每個畫布上全部完成,再按照類別進行繪制。葉小東說,“這樣干得快些。”像葉小東和張利冰這樣的小型作坊每個月收入不足200美元,不過他們卻很滿足。

  但擁有本科學歷的黃立宏卻希望能有更高的成就,他自豪地說:“我臨摹的作品從未超過4幅,如果畫得更多的話,就會覺得非常無聊也非常累。”

  美國“大芬村”被中國取代

  “大芬村”并不是中國特有的產業,美國也曾經有過類似的“大芬村”模式運行,但如今,那里的畫工和設計師都不知所蹤。

  當時在美國新澤西州北部聚集了一批專門為家庭、餐館和飯店繪畫設計的藝術公司,但是目前這些公司已經摒棄了制作方向,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進口生意上。以大隆公司(DaeRyungComopany)為例,20年前他們有7個繪畫師專門在畫室內工作,而在4年前,最后一個畫師也離開了這個公司。該公司成員周海倫(HelenCho)說:“這地方開始時不錯,我們也能夠明確告訴畫師市場需要什么油畫,但現在,中國人后來居上了。”

  行畫之源說“大芬”

  在藝術界,人們將那些以復制名畫原作,或者模仿名作風格的作品稱為“行畫”。這些畫作因為缺少原創性,并且多是批量生產而價格低廉,大量地占據了藝術品的中低端市場。據世界行畫批發商麥克維達的調查,美國市場上流行的油畫行畫70%來自中國,其中80%產自深圳。大芬村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一躍成為“中國油畫第一村”,被有關專家稱之為“大芬模式”和“大芬現象”。

  大芬油畫村是根據國際文化市場需求生產行畫(世界名畫臨摹本)產品而起家的。最早來到這里從事經營油畫生意的是來自香港的畫商黃江。他們從接受境外、國外的訂單開始而從事油畫行畫的加工和制作,從而形成了市場訂貨———畫家制作———畫商收購———國外銷售的運作模式。

  中央美院《美術研究》主編殷雙喜:走入尋常百姓家才是藝術家的出路。“藝術品應當盯緊掛歷失寵之后老百姓家中空白的墻壁。”殷雙喜算了一筆賬,2005年我國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積達22平方米,而居民居住的空間即是室內藝術品的空間。深圳市大芬油畫村管理辦公室主任任曉峰:藝術家創作的作品要走向市場,大芬油畫村就是給藝術家———尤其是剛從院校畢業不久的這種初級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場所,一個展示自己才華,把才華變成財富的一個場所。

  深圳市龍崗區大芬美術產業協會副秘書長賀克:油畫復制品有其市場,大芬的第一張《蒙娜麗莎》就是我臨摹出來的,那畫促使這里第一個油畫工作室,很快這工作室就發展到十多個人,一間鋪面也換成了兩間鋪面。

  18世紀廣州外銷畫

  大規模、流水線的制作非原創性的油畫,這既非中國獨創的行當,在中國歷史上也可尋到淵源。17世紀晚期,外國商人陸續進入廣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下令關閉除廣州外的所有對外港口,廣州成為唯一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并成為洋商聚集之地。

  18世紀歐洲逐漸掀起一股中國熱,歐洲人回國時除了攜帶一些絲綢、茶葉、陶瓷器皿等極具中國性質的商品以外,還希望能帶回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紀念品。投其所好,廣州就出現了外銷畫產業,運用中西合璧的畫法將富有異國情趣的中國形象運往遙遠的西方各國。

  畫家們的畫室主要匯聚在珠江沿岸與外國商館相接的十三行靖遠街和同文街。由于外銷畫銷量非常好,當時畫畫的人已非畫家而被稱之為畫匠或畫工,他們所進行的也成為非創作性的重復性勞動,分工明確的大批量生產,房子、樹或人物等都有專門的畫工操作,他們雖各有所長,精于一處,但幾乎都不能獨自完成全部工序,此番情景與現代大工業化時代的流水線有異曲同工之處。

  由于西方人對中國傳統繪畫的興趣遠不如對瓷器、漆器等工藝品喜愛,畫匠們通常在中國繪畫的基礎上,根據西方畫家或買主帶來的繪畫,整體上運用西洋繪畫的透視法和陰影法,表現出三維空間與立體感,而樹木、巖石與水邊等細節則運用中國繪畫的手法。

  此類畫以港灣全景、茶葉絲綢的生產制作過程、宮廷商家的生活情景、中國風俗和貴婦人肖像等為主,這些作品全面而又真實地記錄了當時中國港口城市的風土人情。

  大芬村

  位于深圳市龍崗區布吉鎮的大芬村,原先是一個并不起眼的客家人聚居村落。然而這座占地僅4平方公里的小村落不但可以見到國際上知名油畫家的仿作,而且可以了解國際油畫市場的走勢。因為這里現在不但云集了全國各地2000多名畫家和畫師,而且200多家畫廊復制的油畫作品都是當今市場最流行的名畫。據統計,大芬村每年生產和銷售的油畫達到了100多萬幅,年出口創匯3000多萬元,被國內外的藝術同行譽為“中國油畫第一村”。

  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大芬村每年交易額在1億元左右,主要市場70%在國外,大部分是歐美、中東,非洲、澳大利亞也有一些,國內僅占其銷量的30%。(徐明怡)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