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 楊魯安
2004年上海崇源公司拍賣了天津李鶴年子女提供其父所有早年孟定生舊藏早期甲骨20片,并拍出4800萬元天價,引起國內外收藏界的關注。近日又聞天津某家也有甲骨100多片,意欲出售。一年多來炒得沸沸揚揚,成為甲骨出土百年后的一個熱點。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研究甲骨文書法者日眾,掀起了一股“寫甲骨、搞創作”的熱流。郭沫若早就主張
將甲骨文當“一代法書”來研究學習。他在中年旅日時著《殷契粹編》自序中論述:“卜辭契于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后人神往。文字作風且因人世而異,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渾;帝乙之世,文咸秀麗,細看于方寸之片,刻文數十,壯者其一字之大,徑可運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結構,回環照應,井井有條。固亦間有草率急就者,多見于稟辛、康丁之世,然雖潦倒而多姿,而亦自成一格。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絕不能為。技欲其精,則練之須熟,今世用筆墨猶然,何況用刀骨耶?……足知存世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
甲骨實物開始被學者認識、搜集已逾百年。自從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孟定生、王襄和王懿榮先后在天津、北京兩地向濰縣古董商范壽軒收買甲骨片,至今國內外公私收藏總數約有15萬片以上,甲骨文單字約4500多個,國內外學者數十年來研究,取得共識者不過1500多個字。1932年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創立了按照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等十個項目作為斷代的依據。主要憑借貞人和書體兩項排比時代先后,這就是鑒定甲骨文書體時代的基本方法。
依據董氏的論斷,甲骨文書體演變可分為五個時期:第一期為盤庚至武丁之世(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192年),以武丁一代為多。《甲骨文合集》第二、三集中所錄大部分屬于此期作品。羅振玉《殷墟書契菁華》所收幾大版牛胛骨卜辭,也都是武丁時期之物。這一期的貞人有“賓”“R”“爭”“韋”“丙”“亙”“古”“永”等。他們所契的大字氣勢雄偉,挺峭峻厲,有大江東去之概,中、小書體更是莊嚴瑰麗。貞人“R”是個大家,一些大字長篇的重要卜辭多出自他手。“賓”“爭”“韋”三人亦時有佳作可觀。這四位都是武丁王室貞人中的杰出代表。筆者早年摹寫甲骨文就以他們幾位的刻辭作范本。第二期為祖庚、祖甲之世。此期貞人有“出”“大”“行”“兄”“尹”“喜”“即”等。他們的書體趨于工整謹飭,端凝秀雅,有廟堂氣。第三期為廩辛、康丁之世,主政年代較短。貞人有“何”“口”“旅”“貯”“彭”“S”等,前三人早年均在前朝王室供職,因而在第二、三期甲骨文中互見,斷代時宜審慎。此期書體趨向頹靡、欹側、草率,很不講究,而且在所契文字中常有訛奪、顛倒、重衍之誤。第四期為武乙、文丁之世。此期卜辭最為簡略,往往不記貞人之名,且常省去“卜”字。武乙時的大字粗獷疏厲,一掃前期頹靡書風。文丁時作品推陳出新,奇變多姿。迄文丁時已蟬聯三世的貞人“何”多用方筆,得勁峭縱逸之勢。此期書風雖前期有所改善,但仍不及武丁時那么古樸渾厚。第五期為帝乙、帝辛之世,重新復古,卜辭文字嚴正雋美,一絲不茍。其大字豐茂峻偉,下啟西周金文,小字秀麗如蠅頭小楷。此期貞人有“泳”“黃”等,殷王每親貞,并系以月,別開一面。
綜觀甲骨文的書體風格,270多年中是循著一條由簡而繁、繁而又簡、既復古又創新的道路而錯綜推進的。這就如同西周至戰國的金文、先秦至兩漢的隸書以及魏晉至隋唐的楷書,都是順應時代潮流而產生并逐漸成熟的。甲骨文既是考察殷代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又是留給后代的殷人法書菁英。
90多年來我國摹寫甲骨文的前輩學者,如羅振玉、王襄、葉玉森、丁佛言、容庚、商承祚、董作賓、陳邦懷諸公,各具風格,異彩紛呈。當代沙曼翁、潘主蘭、康殷、劉江諸老也都拙巧相生,倜儻可觀。最早以甲骨文入印者,當屬王襄之弟王雪民。王家收藏甲骨甚富,雪民平時耳濡目染,自清宣統末年已開始以甲骨文入印,到1920年前后日益成熟,并以甲骨文刻邊款,迄1942年已臻化境。楊仲子、簡經綸用甲骨文刻印遠遠晚于王氏,約在1930年以后。當代蘇金海、孫家潭二家所刊甲骨文印較為精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