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斌
近期國內藝術市場新聞不斷,上海畫廊流行“抱團”過冬;某畫廊老板投資千萬至今虧損;當代藝術千萬級畫家作品在國外流拍;北京798不少畫廊貼出轉讓告示;中國傳統書畫名家精品逆勢上揚。一切的消息表明,金融風暴對中國藝術品市場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
然而,面對此次史無前例的金融風暴,不同的人正在用各自不同的態度,發現和創造新的可能性、新的藝術市場方向和新的經營模式。作為正處于初步形成階段的中國藝術市場,經歷一次如此“風暴”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在廣州橫空出世
私募基金收藏就是近期活躍于藝術市場的一股新力量。去年底,廣州就有一個這樣的組織一畫藝術品基金橫空出世。一畫藝術品基金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募集一定量的資金,聘請專業藝術總監作有針對性的藝術品收藏,首期募集近千萬元。參與者均有自己的生意,主要收藏方向是具有一定實力的中青年藝術家作品,整合本地畫廊資源聯手對合作藝術家定期進行有計劃的展覽和推廣。五年為限,投資人根據資金比例長期持有同等比例的作品,可自行銷售、轉讓、轉贈所持藝術品。尤其適合那些對藝術市場了解不深,但又有興趣收藏藝術品的人士。
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藝術品收藏市場的火爆,藝術基金開始浮出水面。去年6月18日,民生銀行高調推出非凡理財系列,其中包括“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產品,該產品的運作就是藝術基金的標準模式。民生銀行因此成為中國第一家被銀監會批準進入藝術品基金領域的銀行機構。事實上,早在民生銀行推出“藝術品投資計劃”之前,國內就有不少藝術品投資基金或準基金在運作,但絕大多數屬私募基金。中國的藝術品私募基金只是處于起步階段,發展過程中將遇到不少障礙。
風險很難把握
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館長沈其斌就表示:“從資本運作角度看,國內的藝術基金還很不成熟,真正要操作起來問題很多。規范的私募基金一般需要有第三方托管,通過銀行或者信托來做,第三方擔保實現起來就不容易。民生銀行這一炮雖然放出來了,但是現在還看不到明顯的效益,對當代藝術的拉升、推動還不明顯。”
藝術品的投資回報率比較合理的時間是10年,假如有更好的周期的話是10至20年,因為10年、20年基本上是新一輪的藝術潮流的更替、變換的成長期。
藝術品市場畢竟是屬于少數人的市場,作為一種非標準化產品,藝術品缺乏權威的估價,價值波動大,風險很難把握;其次,基金產品需要定時公示收益率,但藝術品流通性比較差,變現存在困難,所以很難判斷基金的升值情況;另外,還存在藝術品保管等問題,專業性很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