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先秦青銅器論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8日 20:28 《藝術市場》 | ||||||||
□ 文/丁 孟 考古學者將早期人類文化的發展過程,根據生產工具和武器的材質,區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 青銅為紅銅與錫的合金,其熔點較紅銅低,硬度較紅銅大,在澆鑄時氣泡少,流動性
在我國,古史所記“夏鑄九鼎”的傳說,大概是打開青銅時代第一頁的標記。夏文化雖仍在探索中,但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即是夏代晚期。有的二里頭青銅爵,從鑄痕看,內外“范”多達四塊,器壁薄而均勻,其工藝水平已脫離最原始狀態,不能排除我國在夏代前期已掌握冶煉青銅技術的可能。青銅器伴隨著早期國家的確立而出現,自然就成為王權的象征。傳說夏鼎歷商而周,每當王朝改易,鼎便移于新主。春秋時期,王室衰弱,楚子過周境,問鼎之輕重,則其凱覦王權之心,路人皆知(圖1)。 二里頭文化以后的商代青銅器,可分為二里崗期和殷墟期兩大階段。河南鄭州二里崗文化的青銅器是商代前期的代表。其后河北藁城、江西吳城、湖北盤龍城、山東大辛莊、河南偃師等地也相繼出土同期青銅器,表明其分布得相當廣泛。殷墟期即商王盤庚遷殷后的商代后期。商代自盤庚遷殷之后,國力漸強,特別在武丁時期,達到頂峰。為適應其神權統治,需要進行大量繁復的祭祀活動。在這些活動中,青銅祭器是神壇上的重要道具,因而此期青銅器鑄造工藝有了長足的進步,體積厚重、紋飾神秘莊重的青銅器大量涌現,形成了我國青銅文化最繁榮的時期。 商代前期青銅器直接繼承著二里頭文化的若干特點,比如容器都是薄胎的。但與二里頭青銅器相比,商代前期青銅器的器種顯著增多,如食器有鼎(圖2)、鬲、、簋,酒器有爵(圖3)、角、、觚、尊、卣、壺、、(圖4),水器有盤、盂等等。在形制上有不少特征,容易判別,如鼎多錐足,爵、平底,觚體粗矮。 這個時期青銅器的紋飾,還沒有作為圖案襯地的花紋,即所謂地紋。紋飾大多作帶狀,并常見弦紋、獸面紋和夔龍紋。獸面紋的線條圓轉流動,很有特色(圖3)。在帶狀獸面紋上下夾以聯珠紋,則是當時流行設計。 銘文也在這個時期出現了,青銅器上開始有了僅幾個字的,以象形為特征的族名金文。 河南安陽殷墟是商代后期都城所在地,這里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青銅鑄造工藝的中心,解放前后在殷墟發現的青銅器不勝枚舉。 商代后期,青銅器胎壁都較厚,器物種類進一步增多,而且有造型多樣化的特點。紋飾內容豐富,變化更加突出,不但流行通體滿花,絕大多數使用云雷紋作為地紋,以填充主題紋飾外的空間,而且還出現了在圖案上重疊加花的所謂三層花。于是在青銅器上形成了富麗繁縟之風格。 以故宮博物院的三羊尊為例,這件珍貴的大型盛酒器,氣勢雄偉,肩部裝飾的三只高浮雕卷角羊頭,形象逼真。此尊是經過兩次鑄造而成的,先鑄尊體,并在肩部相應的位置上預留孔道,然后在孔道上再搭陶范,鑄制羊頭。合范法鑄造工藝,這時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三羊尊腹部紋飾華麗,在云雷紋地上有三組獸面紋,用夸張的手法突出了獸面上最能傳神的眼睛,極富于神秘的色彩。繁縟與神秘,正是這一時期青銅器藝術的一個突出特點(圖5)。 迄今發現最大、最重的青銅器,是殷墟吳家柏樹墳園出土的后母戊(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重達875公斤。這件巨大的青銅鼎表現了商朝后期的發達和人民的創造力。 青銅器有許多動物形的容器,可作立體雕塑觀賞,如象尊、犀尊、豕尊、羊尊等等。最常見的是卣,卣象兩相背而立(圖6)。這一類青銅器,大多數飾有通體的復雜花紋。 商代后期青銅器不僅有發達的禮器,還有眾多的兵器和樂器。青銅兵器包括用于遠射的青銅鏃,扁平凸脊雙翼。用于格斗的戈,分曲內、銎內、直內三式。垂直裝,可以橫擊,啄擊和鉤殺。矛為刺兵,扁體、中脊、側刃(圖7)。直體翹首的大刀,單面側刃,是用于劈砍的兵器。鉞多用于刑殺,多有威武生動的紋飾,是權威的象征物(圖8)。防護裝具有青銅胄(頭盔),上有獸面形等紋飾。青銅樂器常見的是一種編鐃,多以3至5個為一組。使用時口向上,敲擊口沿,奏出高低不同的音響。它被認為是鐘的前身。 此期青銅器紋飾中動物紋樣大大增加,最典型的花紋是具有神秘色彩的饕餮紋,其形狀多變,一般尾部下卷,鼻額突出,咧口利爪,巨目凝視,雄嚴詰奇。有的大幅饕餮紋紋體鼓起,曲角高聳,突出器外,配以浮雕龍、虎、羊首、鹿首和牛首等動物形象,峻挺方折、精湛無比;有的全身滿施饕餮紋,器體棱脊四起,深鏤細刻富麗堂皇。如亞方尊,亞方(圖9)等,都是晚商青銅器中出類拔萃的精品,其他花紋還有夔紋、蟬紋、蠶紋、小鳥紋等。這些動物紋樣,少數是肖生的,更多的則是神話性的禽獸。 饕餮、夔等為突出代表的,并不存在于現實世界的各種動物紋,此時被普遍應用,這顯然與商人尚鬼的宗教意識有關。獸面形的所謂饕餮紋,是當時巫術宗教儀典中的主要標志,對該部族具有極為重要的神圣意義和保護功能。《呂氏春秋·先識覽》說,“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神話失傳,意已難解。但“吃人”的含義,卻是完全符合兇怪恐怖的饕餮形象的。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方面又是保護的神祗。它對異族、部落是威懼恐嚇的象征,對本族,部落則又具有保護的神力。所以說,饕餮紋是代表和體現了這個時代精神的青銅藝術(圖10)。 殷墟期青銅器普遍出現銘文,書體為“畫中肥而首尾出鋒”的波磔體,有些字體結構尚未脫離圖形文字的形態。故宮博物院藏其三卣,銘文記述了帝辛時期的賞賜,祭祀等內容,它們是商代銘文最長的幾件器(圖11)。此期有銘青銅器的多數銘文都極為簡短,有的僅有一個象形性很強的字,有的由幾個象形的字構成一個短語。這類銘文雖少有文例比附,但多數可以在甲骨文方國名、地名、人名中找到同形字,其中有被學者釋讀的則多是文獻中的古國名或家族名。宗教較多的族名,一般是可以分出方國、家族、私名等幾個層次的。此外,也有一小部分這類銘文是表示該銅器的方位、功能,或是八卦符號等,并不屬于上述內容范圍。族名金文最早出現在商代前期,多數屬商代后期到西周早期,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時期仍有少數殘存。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組織結構的真實狀況。 責任編輯:吳京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