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明清特色收藏千金難求(圖) (4)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8日 22:22 新華網
明清銀錠的收藏 資料圖片 中國歷史銀兩的貨幣功能始于漢代以前,隋唐以前稱之為“銀餅”、“銀笏”,宋金時期稱為“銀錠”,元代稱為“元寶”。這時“元寶”一詞含有“元朝之寶”的意思。明清兩代白銀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鑄錠盛行。我們今天所見元寶尤以明清居多。 明代銀錠美觀大方,現在大都以明代銀錠作為中國銀錠的代表造型。電影電視里出現的銀元寶,都是在此基礎上藝術加工出來的。已知明代最大銀錠重500兩。大錠上都鑄印有鑄造地名、重量及工匠姓名等,小錠上有時還鑄印有年號。明代銀錠傳世和出土的很多。 清代的銀錠器形種類最繁多。各地區都有自己的代表器形。大體上有元寶形、圓形、長方形、砝碼形、腰形、牌坊形等。又分為4種:一種是寶銀,呈馬蹄形,重50兩;第二種是中錠,多為錘形,重約10兩,又稱小元寶;第三種是小錁或錁子,形為饅頭狀,重一二兩,也叫小錠;第四種是不足一兩的散碎銀子,有滴珠、福珠等稱謂。 銀錠鑄成后,由公估局鑒定并用墨筆批明重量和成色。明清銀錠的成色一般在95-98之間,外表具有銀的特殊光澤和溫潤。因澆鑄時范中殘留有氣體的原因,銀錠底部都有不規則的氣體空洞,俗稱蜂窩。蜂窩是鑒定真偽和成色的重要參考條件。蜂窩較深、洞圓潤光亮、神氣足、有彩色光澤者,成色必好。如果蜂窩中灰黑一片,銀錠則很有可能是低色或贗品。銀表面容易氧化,所以常有一層黑色和灰白色的氧化銀。 銀錠具有較高的保值功能,近幾年價格暴漲。市場上明代50兩銀錠價格已達三四萬元,清代最小的銀錠也達百元左右。 現在銀錠作假愈演愈烈,在民國初年就已出現偽造明清銀錠的現象,主要是減低銀的成色和重量,F在的造假主要是針對收藏家,可以說是不擇手段,F今所見造假主要有幾種方法:一是用鉛錫,其表面呈青黑色,比較容易辨認;二是澆鑄時將銅塊凝固在銀錠內部,外表鎏銀,體大而輕,手感顯然不同;三是灌鉛法,在真銀錠底部挖出一個小洞,取出銀后灌入鉛,再封焊洞口,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洞口留有封焊痕跡;四是用新白銀鑄老銀錠,這種銀錠包漿、蜂窩、鑄文款識都沒有當時的風韻。 明清銀錠分官鑄和私鑄,官鑄大多鑄有銀局名,私鑄銀錠一般鑄有私銀錢號等等。二者價格相差甚遠,官鑄銀錠往往是私鑄銀錠的幾倍,甚至十幾倍。 明清時期是我國瓷器發展史上的極盛時期。特點是彩瓷得到巨大發展,器物造型、紋飾繁多而精美。彩釉品種豐富多彩,“其彩色,則霽紅、礬紅、霽青、粉青、冬青、紫綠、金、銀、漆黑、雜彩,隨意而施”(朱琰:《陶說》)。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