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家鑫來自民間的鑒定高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 03:50 第一財經日報
本報攝影記者/任玉明看宣家鑫鑒定書畫,會讓人對鑒定師這一行更感神秘。 一日,一位老漢來到宣家鑫所開的典當行,指著手中一布袋字畫古董說要典當。攀談了幾句后,宣家鑫在一個長桌前坐下,接過一幅畫軸,不緊不慢地展開卷軸,頂部的山水、一側的題跋逐一顯現,正在所有人屏息靜待題跋末尾畫家的署名和印章出現時,宣家鑫已經迅速收起畫卷,說:“你的東西不對我們的路,我們不收。”業內人一聽就知道,這幅畫是贗品。 宣家鑫的家鑫典當行成立才兩年,名聲卻已經傳遍全國。因為它是國內唯一一家經營書畫典當業務的典當行。這個生財之道其他典當行并不是沒有想到,也并不是沒有嘗試過,但由于書畫鑒定難有定論、而鑒定師和典當行之間的關系又難以把持,因此大家都知難而退。唯有家鑫典當行順利地經營到了現在,因為老板宣家鑫本人就是一位國內頗具聲譽的書畫鑒定家。當日,這位老漢正是慕名而來的。 線條是鑒定之本 宣家鑫之所以能一眼就看出老漢的畫有假,秘訣就在于他對線條筆力的敏銳把握。“我鑒定的時候,習慣于把其他東西取舍掉,就看它的線條。書畫的根本是線條,形狀好模仿,顏色好模仿,線條的功力誰也沒辦法模仿。十年的功力,就是十年的線條,二十年的功力,就是二十年的線條。現在很多學生仿老師的東西,形仿得無可挑剔,問題就是線條功夫不到家。”因此,看老漢這幅畫時,宣家鑫根本不用看畫家的署名,單從那線條的力道和氣勢就知道不是真跡。 這種獨特的鑒定方法是從書法里悟出來的。今年48歲的宣家鑫從小體弱多病,因此普通孩子在弄堂里玩耍的時候,他都在家“補課”。二胡、乒乓、繪畫、篆刻、裝裱……小小年紀的宣家鑫,已經學過很多手藝,但他真正感興趣的,唯有書法。 十幾歲的時候,宣家鑫在一次城隍廟豫園小刀會書畫展上見到了一幅書法,愛不釋手,發誓要拜這位書法家為師。豈知這幅書法的作者正是張大千的高足、滬上著名的書法家厲國香先生。但當時厲先生已經關上山門多年,又怎會收這么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做弟子呢。 巧的是,宣家鑫的舅舅是位畫家,他與當時一同參展的畫家趙宏本又是故交。于是在宣家鑫百般央求下,舅舅通過趙宏本向厲國香引薦了這位小朋友。厲先生要求很嚴格,并沒有當場答應,而是要宣家鑫試交幾次作業后再作決定。結果宣家鑫只交了三次作業,就打動了厲國香,成為他的入室弟子。 上世紀80年代初,20多歲的宣家鑫已經成為國內小有名氣的書法家,開始四處授課。 從買賣書畫起步 1991年,宣家鑫教書已經整整10年,積累下了7萬元存款。這時他開始考慮進行一些小投資。當時上海申港拍賣行正在拍賣一批古玩和紅木家具,于是宣家鑫也前去觀察行情。那場拍賣會上,一幅鄭谷口的書法引起了宣家鑫的注意。宣家鑫曾經臨摹過鄭谷口的隸書,“當時我就覺得,這件東西是好的,但是覺得底價太高。”果然,這件拍品以1.5萬元登場后,因無人應標而流拍。 幾天后,一位朋友來拜訪宣家鑫,說自己在搞書畫收藏,知道宣家鑫是圈內人,因此想請他介紹些好的作品。于是宣家鑫又想起了鄭谷口的那幅書法,第二天就帶著朋友來到拍賣行看作品。 但當時朋友對這幅書法的真假還將信將疑,請來了專業鑒定師鑒定,發現這幅書法果然是鄭谷口的真跡。于是朋友當場就以1.5萬元買下了這件作品。第二天,他又專程送來1000元傭金答謝宣家鑫。當時宣家鑫還在心里念叨為一幅書法花那么多錢太貴了,但既然朋友是自己收藏,他也沒多說什么。 后來宣家鑫才從其他人口中得知,這位朋友原來并不是自己搞收藏,而是在做買賣書畫的生意。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國臺灣地區已經形成了書畫拍賣和交易的市場,而大陸卻還停留在書畫不值錢的觀念當中。于是這一時期,許多臺灣商人紛紛來到大陸低價收畫,再帶回臺灣高價賣出。這股風氣也在大陸悄然帶動了一批藝術品中間商的誕生。宣家鑫的這位朋友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買回鄭谷口這幅字后,不到三天,就以7.8萬元的價格將其轉賣給了臺灣商人。 這個消息對宣家鑫觸動很大。“我辛辛苦苦教書十年才存下了7萬多元錢,他三天賣一幅畫就能賺到。”他當即就決定結束教書生涯,也開始搞藝術品買賣。“我懂鑒定,比他們有優勢。” 不久后,宣家鑫就做成了第一筆生意。他花3000元人民幣從朋友處買來了一幅丁寶書的《四條屏》以及一幅清朝梁同書的《冊頁》,再轉手賣給臺灣人,一下子就賺取了1000美元。后來生意越做越大,兩年后內地有了自己的藝術品拍賣,宣家鑫便成了各個拍賣場上的常客。幾年市場打磨下來,眼力也變得爐火純青。 真正的鑒定高手大都在民間 宣家鑫說,現在國內鑒定人才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從博物館、文物商店出來的專家學者,另一類則是常年在民間拍賣行業中的鑒定師。雖然民間魚龍混雜,但真正的鑒定高手往往也都藏身與此。 博物館研究員,通常使用“著錄鑒定法”。通過文字繪畫資料查詢以及標準件比對來確定書畫的真假。這種方法對藝術的本體研究得更深、更透,但由于研究員缺乏實踐經驗,容易產生漏網之魚。宣家鑫說:“博物館使用的標準件往往都是藝術家最好的作品。一個書法家從習藝到成名再到成熟期,各個階段水平風格都會有變化。用成熟期的作品,去鑒定早年的、中年的甚至出于應酬創作的作品都是不合適的。這樣,80%的真跡都被他們槍斃掉了。” 相較之下,民間鑒定師常用的“目鑒法”靈活得多,但由于缺乏理論知識,鑒定準確度往往參差不齊。 宣家鑫的鑒定就結合了這兩種方法。他不僅能從畫風、紙張、顏色、書法、印章、題跋、裝裱、收藏章、題簽等方面瞬間判斷書畫的真假,還能從書畫史當中尋找旁證。 1995年,上海城隍廟拍賣會上出現了一幅黃道周的小楷書法手卷。當時很多人認為是這是件“老假”,但宣家鑫卻認為是真跡。當時他只有30出頭年少氣盛,還不懂得“深藏不露”這一套。于是當眾分析了這幅手卷的來龍去脈。 原來,手卷后面有明朝女書法家蔡玉卿所題的一款小楷。但當時大家并不知道,蔡玉卿乃是黃道周的妾室。黃道周是明朝四大家,他的書法本身就已經很珍貴了,如今再加上蔡玉清的小楷題跋,兩者堪稱是書法合璧,難得一見。這幅手卷經宣家鑫這么一講解,意趣頓生,消息甚至傳到了北京,引來翰海以及中貿圣佳兩家拍賣行老總的注意,紛紛前來競投。最后這件起拍價只有2000元的“老假”被抬到了18萬元人民幣才落槌。 宣家鑫說他能有今天這樣的眼力,除了靠他深厚的書法底子,商場上的經歷也必不可少。“在市場上摸爬滾打過的人都清楚,好的東西你如果不能一眼認出,很可能就被別人買走。”因此行業里的人通常比博物館專家更有危機感,也更善于迅速判斷。這也是為什么宣家鑫會認為鑒定的高手在民間的道理。 這樣的事幾次下來,宣家鑫的眼力在圈內很快聲名鵲起。但他的買賣卻不好做了。每次拍賣會,他看中的東西總是被眾人哄搶。“后來我才知道,原來大家已經傳開了,‘到拍賣會要坐在宣家鑫后面,他買什么只要比他多一口買下來,就能賺錢’。”從那以后,宣家鑫再也不敢親臨拍賣會競拍了。 如今憑借自己的鑒定眼光,宣家鑫幾乎包攬了藝術圈一整條“食物鏈”。除了典當行,他還經營著一家拍賣行、一家畫院和畫廊,甚至還打算在不久的將來建立一家藝術館,專門展出自己的上千幅私人書畫藏品。 宣家鑫曾稱自己為“瀟灑的儒商”,但現在商人做久了,有時候他也懷念寫書法的生活。現在,他已經開始逐步淡出典當行和拍賣行的日常事務。“50歲的時候,我要辦一個全國書法巡展。”宣家鑫說。 呂寧 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 訂閱電話: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廣州) 各地郵局訂閱電話:11185 郵發代號:3-21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