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加各大拍賣會時,買家經常會發現一些拍品介紹中會注明出自《石渠寶笈》。那么,何為《石渠寶笈》呢?
《石渠寶笈》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宮廷編纂的大型著錄文獻,初編成書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編四十四卷。著錄了清廷內府所藏歷代書畫藏品,分書畫卷、軸、冊九類。作為我國書畫著錄史上集大成者的曠古巨著,書中所著錄的作品匯集了清皇室收藏最鼎盛時
期的所有作品,而負責編撰的人員均為當時的書畫大家或權威書畫研究專家。
《石渠寶笈》經過初編、續編和三編,收錄藏品計有數萬件之多。其中著錄的清廷內府所藏歷代書畫藏品,分書畫卷、軸、冊九類;每類又分為上下兩等,真而精的為上等,記述詳細;不佳或存有問題的為次等,記述甚簡;再據其收藏之處,如乾清宮、養心殿、三希堂、重華宮、御書房等,各自成編。全書修編定稿后,即指定專人以精整的小楷繕寫成朱絲欄抄本兩套,分函加以保存。一套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一套現存臺北。
《石渠寶笈》中所收錄的書畫精品,都曾為宮廷所珍藏。清末及民國初年,溥儀以賞賜等名義,使部分書畫名作散失;出宮時還將大批藏品遷離紫禁城,至偽滿洲國結束期間,部分藏品失散于民間甚至海外。因此,《石渠寶笈》成為了目前挽救這批失落國寶的最重要的線索。同時,若能驗明正身為《石渠寶笈》著錄中的畫作,往往也會身價倍增,成為拍賣會中的焦點。例如2005年秋季拍賣會,中貿圣佳公司推出的五件《石渠寶笈》著錄過的書畫,全部成交,而且每件成交價都超過500萬元。
在鑒別書畫的過程中,如《石渠寶笈》這樣的文獻記載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收藏者可以比照著錄書中所載的書畫題材、名稱、質地、尺寸、作者及其款印、后人的各類題識和鑒藏印,以及流傳經過等方面內容,弄清楚與該件書畫有關的情況,幫助作出正確的判斷。通常來說,古代名家、尤其是大名家的作品一般都經過前人鑒藏和著錄,如果突然出現一件號稱漢晉唐宋名家的作品(出土文物除外),而各類著錄中又并未記載,那十有八九是件偽作。
不過,盡信書不如無書,藏家也不可迷信《石渠寶笈》的權威。有專家就曾考證,《石渠寶笈》初編中也著錄了部分贗品,如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的宋孝宗趙行書《賜周必大手束力》卷、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明代徐渭《牡丹》軸。收藏者,尤其是初涉者應該正確對待《石渠寶笈》這樣的著錄書,既要加以利用,又不能盲目迷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