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曾記載:“古時好拓畫,十得七八不失本采筆蹤。”說明遠在唐代之前摹拓書畫的技藝已相當不低。贗品書畫的制作不但手法多樣,且?guī)в械貐^(qū)特色。后人在鑒定時給予了分類和區(qū)別,并為其取了相應的名稱,如“湖南造”。“河南造”、”廣東造”、“蘇州片”、”揚州皮匠刀”、“后門造”等。除以上造假書畫比較猖獗且具相當規(guī)模的以外,其他還有江西、上海、杭州、無錫、湖州、紹興、鄞縣,新城、松江等地也都有。不過是規(guī)模、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個人單門獨戶的進行就更大有人在了。
1、蘇州片
明末清初,由于商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達和市民文化的興盛,蘇州地區(qū)有些具有一般繪畫、書法能力的人,專以做假書畫為生意,形成了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作偽作坊,這些作坊大多是接單按需定做假貨,大多仿造唐·李思訓、李昭道,宋·趙伯駒,元·柯九思、趙孟頫、倪瓚,明·文征明、仇英一路青綠山水;也有畫工筆設色花鳥畫,多偽造黃荃、徐熙、趙昌、王淵等大名家的作品;白描人物,多署李公麟的款。他們不但作畫,有的還配上假題跋,仿造宋·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趙孟頫、鮮于樞、鄧文原、柯九思,明·祝允明、沈周、文征明,王寵、吳寬、董其昌等人書法或題跋。造假的書法常見的有:唐寅、王寵、祝允明、陳淳等人的作品。對于這些偽造品,后人稱之為”蘇州片”。“蘇州片”從數(shù)量看比較多,流傳范圍大,水平高下不一。其流傳之廣,至今全國各地的文物博物館都有,流傳到海外的為數(shù)也不少。雖然“蘇州片”水平有高有低,但格調大體相差不多。總的來看,”蘇州片”多為模仿別人,尤其受“吳門派”的風格影響較多,作品千篇一律,缺乏創(chuàng)造,筆法虛弱無力,圖式有明顯的雷同感。多看幾件這類偽品,就比較容易找出其規(guī)律,辨別難度相對不大。
例:趙伯駒《仙山樓閣圖軸》,絹本設色畫,山水作青綠鉤金。這件偽作,算是“蘇州片”當中水平較高的了,時代也晚不過清·康熙年。
例:“蘇州片”做的最多的恐怕要算《清明上河圖》了,不僅有張擇端款的,還有大量仇英款的。北京故宮藏仇英款《清明上河圖卷》是最典型的。絹本青綠重彩畫.所繪皆為蘇州當?shù)鼐拔铮憩F(xiàn)的也是明末清初江南水鄉(xiāng)的風土世情。仇英造假的數(shù)量驚人,全國各地包括海外像日本、美國等都有所謂的《清明上河圖》。
2、廣東造
清末至民國年間,廣東有一批專門做假畫的商人.他們所作的偽畫被稱為“廣東造”。這些偽作有許多被當時個分活躍的山西富商買走了。
“廣東造”的主要特點是:以做絹本設色人物為主,兼做少量山水、花卉。多半偽造宋以前畫史上的大名家,如吳道子、尉遲甲僧、尉遲乙僧、張萱、周昉等人物畫,并在畫幅上偽作宋徽宗趙佶“瘦金書”標題。裝裱仿“宣和裝”樣式,但多半是縱120厘米、橫60厘米左右的絹本大軸或是五六尺長的高頭大卷。其題材內容有仕女、武士、道士人物等。用很重的膠礬熟絹,絹絲毫無骨力,通過做舊,顯出貌似很古的深茶銹色。又因其以水做舊,因此,作品大都脫裱,即俗語說的“殼了”,就是畫心和裱邊、“命紙”等脫離。在作品開卷時有刺鼻的霉味兒,絹本表面有紅斑,以蒙騙鑒定經(jīng)驗不足的人。象尉遲乙僧《明王像》軸就屬于此路貨色。
例: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藏五代·董源款《山水圖卷》就是“廣東造”的典型案例。該圖為絹本高頭大卷,設色畫溪山村樹.屋橋亭舍。畫法上有仿明·沈周、文征明一派粗筆山水的面貌,像山石的皴染、苔點的點法等,而整體風格上又具備清初人山水的時代特點,與董源真跡相比絕不相類。本幅上端還一并假造了宋徽宗雙龍圓印和御題、“天下一人”花押及“御書”朱文印,皆隨意亂造,并無根據(jù)。
“廣東造”的裝裱有手卷,也有鏡心的形式。如果重新揭裱這類假畫,可以發(fā)現(xiàn)畫絹的背面是白色的,正面的墨、色根本就沒透到背面來,原因是作偽時用膠礬過重造成的。另外,膠礬重會使絹被咬蝕得失去骨力韌性,往往用手一接觸絹就掉末。當然,這種東西表面看去很古舊,很能蒙騙那些缺乏鑒定經(jīng)驗的人。
3、揚州片
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揚州地區(qū)有專做石濤、鄭燮等人書畫的。石濤的多是山水,鄭板橋的多為竹子。無論是畫上的題字,還是書法作品,字樣都是較扁.有隸書味的草書,其撇、捺筆勢夸張,故作姿態(tài).收筆處形似刀狀,因此人稱“皮匠刀”。而作出的東西因用筆變化少,技法水平不高,總沿守一個路子,所以比較容易識別。他們做的假石濤字畫,水平低下;偽造鄭燮的畫,主要是偽造他的竹子,其特點是筆法軟弱,枝葉多交待不清,字也徒具其形.單擺浮擱缺乏行氣。
例:故宮有一件揚州造的偽石濤綾本<<花卉肽卷,筆法疲軟,形象狂野,其題字撇捺多作刀狀,是典型的“皮匠刀”。另有一件偽石濤的《清明上河圖卷》,在款署上也是片面夸大了石濤行書的特點,書法用羊毫,筆力軟弱,毫無筋骨,筆畫造作,與石濤真跡相差甚遠。
4、山東造
山東濰坊有個譚子猷,原是一位木匠,是鄭燮在濰坊做縣令時的門人.畫竹石學鄭燮,常作鄭氏假畫。其特點是筆法干瘦無神,石上多作大而圓的苔點,有幾分象鄭燮,但基本上是譚氏自家套路。
鄭板橋曾在自己畫的《蘭石圖卷》中說到他創(chuàng)作的步驟和習慣:“先勾石,次寫蘭,次襯以竹,此畫之層次也。”又云:“石不點苔,懼其濁吾畫氣”。確實,現(xiàn)今確認為板橋真跡的作品中,都沒見在石頭上點苔的。譚云龍(子猷)所作板橋偽品,石皆點苔。譚既仿造板橋竹石,也仿造書法,如常州博物館有板橋款書法冊頁,就是譚偽造的。
譚本款的作品有青島博物館藏《畫石圖》凡遇到題為鄭燮款印記而屬于此類者,十之八九是出自譚子猷之手,與譚氏本款畫完全一致。
5、紹興片
明代末年和清代初年,浙江省紹興地區(qū)有些作偽者專門造徐渭、陳洪綬等人的偽字畫,因為這兩個書畫家都是當?shù)厝恕5珎巫鞴P力稚弱,水平低下,與徐渭、陳洪綬等人相差甚遠,俗稱為“紹興片”。只要對徐渭、陳洪綬真跡稍有了解.便會一望而知其真?zhèn)巍?
6,河南貨
明末清初.河南開封地區(qū)有些人專門偽造唐、宋、元諸名家書法,如偽造顏真卿、柳公權、蘇、黃、米、蔡、及趙孟j隕、鮮于樞等人的作品。其顯著特點是水平極為低下,一般使用棉紙、粉箋或蠟箋,也有粗絹或細絹。棉紙寫好后加色,或用淡墨染做舊;把粉箋、蠟箋寫好后,再將其揉搓成滿身不規(guī)則的類似冰裂的皺折紋,上面的墨跡還會有脫落的地方,顯得是舊物。這些一般稱之為“河南貨”或“開封造”。由于這種偽作一般并不注重仿臨所造某家書法的面貌,而是憑空胡寫,米芾假字的署款,都作草字頭下加”市”字,這樣根本就不成個字。由于這種偽作的質地表面有明顯的揉搓痕跡,所以具有一般鑒定常識和了解書法歷史的人見過幾次便能看出來是偽造。
例如:北京故宮藏宋·蘇軾《行書仙人篇卷》,紙本,這種紙是河南地區(qū)特有的棉紙;而另一件米芾行書《玩月詩卷》是粉箋本,揉了以后染色,再寫字,而后再染色。還有遼寧博物館藏的米芾《行書詩卷》也是如此,紙曾染成舊色,書法與米芾真跡比較,行筆飛快且浮躁,轉折頓挫缺少變化,千篇一律,與米芾的風格相去甚遠,完全是書法水平低下者憑空所造。(未完待續(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