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 > 鑒定知識 > 正文
 

文物鑒定專家細說鑒寶內幕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31日 13:40 新華網

  俗話說:“亂世買黃金,盛世興收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歷來為文人雅士所喜愛的古玩、字畫等藏品,越來越多地走進尋常百姓家,我國各地古玩文物交易也日趨紅火,收藏,正成為繼股票和房地產之后,中國內地最"火"的投資方式之一。與此相輔相生,作為疏通文物收藏渠道的首要環節lDlD"鑒定需求"也越來越旺盛。當收藏者懷揣"寶物",期望自己一夜暴富時,他們面臨著一個共同的難題:今天,誰來為我們鑒寶? 帶著好奇和疑問,我們走進了國家文物出境鑒定河南站站長、河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
員、研究員夏志峰。

  事例 古玩行當“奸詐”知多少

  “古玩行當的奸詐由來已久”,夏志峰一針見血地說,自民國時期以來,古玩行業就存在兩種奸詐:把假的說成真的,把真的說成假的,目前市場上的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

  把真的說成假的意在據為己有。他舉例說,有人拿了一個乾隆時期的壽桃形瓷壺,鑒定者一眼就看上了這件文物,想把它搞到手,就故意說文物是假的,然后讓另外一個人花了很少的錢把這個東西拿下。

  更多的情況是把假的說成是真的。記者在鄭州古玩市場曾碰到一位退休干部張大爺,他看中了一個"明代"青花瓷瓶,怕自己眼力不行,就請專家鑒定,經鑒定是真的后,就傾其所有買了回來,誰知是一件贗品,張大爺氣得病倒在床。"古玩市場道道太多了,不但文物假貨多,鑒定也是假冒的也多呀。"

  夏志峰說,在鑒定這個行當里,確實有些人可以看出東西真假,具備一定的鑒定能力,但他們出具的鑒定書,往往與實物不符。他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有些人把新仿的工藝品當"寶物",因為他擁有知名專家寫的鑒定意見,認定是唐、宋時期的文物,但這些東西一看就不是文物,說明一些文物鑒定者的操守出了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夏志峰認為,這是利益使然,因為社會上文物鑒定的收費,是按估價的10%收取的,估價越高,鑒定費自然就越高。另外,有些人和有關拍賣公司、古玩收藏商人聯手,將贗品說成是真的,更有甚者,直接和盜掘古墓者串通一氣,在坑蒙拐騙消費者的同時,也給國家帶來了很大的危害。

  他提醒收藏者說,正規的鑒定部門一般不對民間出具鑒定書,只從一件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等方面,鑒定一件文物有無收藏價值,從來不給文物估價,收取的費用也很低,一般是按物價部門的規定,每件20元。如果你拿到了某個專家或某個團體的鑒定書,市場價標得很高,你就要小心了,事實上,只要是標出了價格,鑒定的權威性就要大打折扣。

  問題 古玩為何真假難辨

  投資古玩的風險是買到假貨,而讓廣大收藏愛好者最煩惱的也正是真假難辨。究其原因,夏志峰認為,中國歷朝歷代都有文物仿造,假東西多,作偽手段不段翻新、提高,不經磨難、礪練出一雙"慧眼",是很難識別的。

  中國曾出現過四次作偽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現在宋代,以仿造商、周青銅器為主。第二個高潮是清乾隆時期,主要是名人字畫造偽、作假,連乾隆皇帝也難辨真假,當時好多的書畫贗品上都有乾隆的題跋。第三個高潮是晚清到民國時期,大量復制、仿造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各種文物,無所不造、無所不仿。第四個高潮是改革開放后,隨著收藏熱的興起,各種仿古工藝廠多如牛毛,仿造的東西五花八門,作偽手段更為高超,造假者之間達成了一種默契,有了一定的分工,市場逐步專業化。

  出于提高鑒定技能的需要,夏志峰經常下去暗訪各地的造假作坊。他說,高科技手段被運用到文物造假上,使作偽登峰造極、自成體系。比如,運用三維掃描技術,做出的東西和原物一模一樣,而硅橡膠翻模技術的運用,使仿品上的花紋與原物沒有任何差別。

  作舊的方法多種多樣,歸納起來不外乎物理和化學兩種。在物理的方法中,主要有"移花接木"術:即通過粘貼、鑲嵌和挪移的方法,把一些舊的、殘破文物上的部件、皮殼,粘貼到新的文物上面,然后沾上土、上色,僅僅把真的那一部分露出來。

  "老料新工":用古代的材料,通過新的工藝進行仿造,把破碎的文物磨碎,重新作樣、烘干。這種作偽,有時人可以看得出來,機器卻檢測不出來。還有的在古代空白的磚上刻花,在沒有花紋、銘文的古玉、銅器上面,鑲上金銀或翠玉,使其市場價值大大提高。

  "老料新器":有些文物的底部是真的,在上面接一個新的;有的仿造物,其瓶口和底部是真的,中間部分是假的。有時為了追求高利潤,造假者甚至不惜把文物鋸開。

  化學方法被廣泛運用于"作舊",即用化學溶液對仿品進行浸泡,慢的3天,快的幾分鐘就能使器物變樣。夏志峰說,有一次他親眼看見一件仿品,幾分鐘內,一下子老了800年,并且沒有任何浸泡的痕跡。特別讓人驚奇的是,有些化學溶液能使銅銹從仿品中自然長出來,摳都摳不掉,而在過去,假銹怕燙、怕高溫,一碰就掉。

  經過浸泡的仿品,還需要同原墓中的墓土,一起埋到地下,再在其上種些有根系的植物,這就叫"養",經過三到五年,植物的毛細管就長到了仿品上,這時再拿出來出售,很能亂真。

  如果仿的是傳世之物,造假者則需要在手中把玩幾年,或者放到農村老百姓家中,接受自然的煙熏火燎,使其慢慢舊掉,這樣"養"了幾年之后,就和真品很接近了。

  探討 誰在攪動古玩市場?

  剛剛在鄭州落下帷幕的全國第六屆文物藝術品交流會,吸引了全國各地50多家文物商店和眾多收藏愛好者,僅僅3天交易額就達到600多萬元,有人一口氣買了15件玉器!妒詹亍冯s志一項統計表明,中國現有各類收藏協會、收藏品市場近萬家,各類專題和系列收藏500多項,3千萬收藏者熱衷此道,約占人口的3%。收藏品市場交易額龐大,僅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場交易額一年就有11億元人民幣,地下交易更是無法統計,而且年年有增,勢頭強勁;全國每年文物藝術品拍賣成交額大約為10億元人民幣。收藏為什么越來越熱呢?

  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書記許天申說,首先是經濟力量的推動。文物藝術品升值的潛力非常大,拍賣市場上基本上是一年升值30%至50%,有些文物過兩年再拍,升值一倍,這種情況刺激有錢人投向這個領域。以征集流散文物為已任的文物交流中心,過去的主渠道是民間,通過走村串戶或各縣的文物代購點征集,那時到縣里一貼廣告,老百姓就會源源不斷地把各種文物送來了,幾元或幾十元就能收購到一些很不錯的藏品。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90年前后,現在這個渠道已不復存在,偶爾有人送來,往往是開出天價,難以接受。

  夏志峰也說,經濟發展使得人們手上有了閑錢,開始抱著投資的心理買古玩。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升值潛力巨大,前幾年晚清文物都不值錢,現如今民國貨成了主打產品,一些好東西"沉底"后就不再露出來了,文物市場呈現出僧多粥少的局面。如果眼光好,東西看得準,搞古玩是有大利可圖的,唯一的風險是買到假東西。

  攪動古玩市場的另外一種力量是,一些投機分子故意炒作市場價格。據夏志峰介紹,他們的操作方式和炒股票一樣,先投入巨額資金,大量收購某個時期的古玩,使其價格一路飆升,炒起來后,再慢慢"放水"。曾經有個拍賣行炒作乾隆時期的青花瓷瓶,就到全國各地進行收購,進而壟斷了整個市場。由于古董交易期長,連動性強,不容易被識破。另外,一些外國政府或財團出于政治或文化上的動機,介入中國古玩市場。1996年,韓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收購高麗青瓷,幾千塊的東西炒到了幾十萬元,這批文物最后被中國政府查獲。

  媒體和拍賣行的炒作,也為收藏熱推波助瀾,上海市拍賣行10片甲骨文竟然拍賣到480萬,這在夏志峰看來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提醒 收藏并不需要"鑒定書"

  夏志峰還講了一件他親身經歷的事情。有一次,有個人拿來一個元寶要做鑒定,說是他侄子花了15萬買的。經鑒定,這個元寶是假的。不久這個人又來到鑒定站,非要一份鑒定書,說是因為他的鑒定意見,他和侄子打起了官司,侄子認為他"掉包"了,索賠15萬元。

  "這件事說明現在民間收藏非常盲目",夏志峰說,有的人見到東西就想買,而有的人張嘴就開出天價,期望值太高。從國內媒體中出現的文物藝術的估價看,比器物實際價值低估的現象很少,往往是不切實際的高估,來滿足人們對金錢的渴求。宣傳上的誤導,讓許多人把對金錢的夢想寄托在一件"寶物"上,幻想一夜之間成為千萬富翁,這樣,不僅扭曲了正確的收藏觀,還是許多人上當受騙的原因。事實上,收藏的出發點不能落到投資上,而是為了陶冶情操,搞收藏根本不需要鑒定書。

  他建議,收藏愛好者首先應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給自己的收藏定一個門類,比如鼻煙壺、表、鎖等,不能見什么買什么。然后好好讀幾本書,提高自己文化修養和專業知識,先把腦袋武裝起來,還要多跑跑博物館看看實物,再轉轉古玩市場,先不要下手買,重要的是先看、先"練眼"。有了一定眼力,可以試試手,交少量"學費"買一些不太貴的古玩,再找一些真正的鑒定專家請教、切磋。經歷了以上種種過程之后,還需要建立自信心,這是搞收藏的最重要心理品質,千萬不能輕信別人。

  根源 文物鑒定呼喚行業準入

  國家文物出境鑒定河南站站長、河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研究員夏志峰說,目前文物鑒定中存在的種種混亂,已嚴重擾亂了正常的、合法的文物市場。

  "最大的問題是這個行業缺乏準入制度",夏志峰說,目前我國的文物鑒定是沒有什么標準可依的,在行業資格的管理上也沒有明確規定,開一家鑒定工作室和俱樂部從事文物鑒定,根本沒有門檻,既不需要到文物部門申報,也不需要任何手續,只要到工商部門登記或在民政部門注冊一個民間團體就可以了。這是目前文物鑒定行業混亂、從業人員五花八門的根源所在,相關法律和政策上的空白亟待彌補。

  他說,文物鑒定有著很強的學術性和技術性,不是你學問深、資格老甚至是考古專家就能擔任的,因為一個優秀的文物鑒定人員既需要扎實的理論根基,又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鑒定技能。據他介紹,國家文物局每年舉辦一次文物鑒定資格考核,難度非常大,一般情況下每年只有五、六人能通過,最多的一年通過了14人,像河南這樣一個文物大省,取得這種資格的目前只有7個人,全國不足百人。文物鑒定人才奇缺,也與我國高等教育對鑒定人才的培養重視不夠有關,大學本科院校沒有鑒定專業,考古專業只上半學期的鑒定課,這是遠遠不夠的。另外,文物鑒定部門的編制短缺太厲害,文物系統內部的工作都忙不過來,很少有時間為社會提供服務,更滿足不了現在的市場需求,使得一些人有機可乘。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所謂的收藏家協會、鑒賞家協會,以及各種紙質、視頻媒體,都在開展鑒寶業務,甚至有個別人,幾乎什么都不懂,也能打起大招牌,自封為著名鑒定師、專家,在古玩城擺起了地攤為人鑒寶。有的團體拉大旗做虎皮,用別人的名字支撐門面,比如聘請兩位顧問、專家,每月支付300到500元的顧問費,這些團體看起來好像很正規,事實上騙人的事也不少。

  "這些所謂搞鑒定的人,往往是皮條客",夏志峰不客氣地說,他們大都和古玩交易有聯系,或者本身就是古玩交易的幕后操作人。有些人去鑒定時,他們就將收藏品"備案",等到另外想收藏的人到他們哪兒咨詢,他們就充當中間客,兩邊通吃。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周 杰 倫
無與倫比時代先鋒
Beyond
Beyond激情酷鈴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