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鑒賞秘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0日 15:08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
一、竹刻源流 我國竹刻工藝歷史悠久。在考古發掘中,由于歷史和自然環境等因素,古代竹木器不易保存。目前所見到的較早的竹雕器是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竹勺。南北朝時有詩云: “野爐然樹葉,山杯棒竹根。”可想見漢時雕竹制器的概況。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五,記載了漢時竹刻技藝并言出現了“留青”的刻法。竹刻成為專門藝術,應從明代中期開始。明
二、竹刻主要品種 翻簧竹刻: 竹刻之一種。也叫“貼簧”、“竹簧”、“反簧”和“文竹”。將毛竹鋸成竹筒,去節去青,留下一層竹簧,經煮、曬、壓平、膠合成鑲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紋樣。內容有人物、山水、花鳥、書法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不少清代乾隆重時期的翻簧制品,當時的福建上杭,制作的翻簧器相當精美。此后湖南邵陽成為重要產地。道光咸豐以后,上海嘉定也成為生產中心之一。浙江黃巖、四川江安,亦是著名產區。翻簧的雕刻,多在很薄的竹簧表面,故以陰紋淺刻為主,亦有施以薄雕的。色澤光潤,類似象牙。產品以實用的茶葉罐、花瓶、臺燈、照相架、首飾盒、文具盒、筆筒和果盤為主。 留青竹刻: 竹刻之一。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層青筠,作為雕刻圖紋;然后鏟去圖紋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竹青選用深山冬竹,經防霉防蛀工藝處理,成品第面光潤。竹筠潔如玉,竹肌有絲紋,竹筠色淺,年久呈微亮;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留青竹刻,宜充分利用這種質地和色澤變化差異,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層次,形成色彩從深到淺,自然退暈效果。明晦濃淡,因景而施。竹刻留青之法到明末張希黃時已大備。立葆恂《舊學庵筆記》載其竹刻山水臂擱事,“凡云氣、夕陽、炊煙,皆就竹皮之色為之。妙造自然。不類刻畫。 ”道出張希黃運用竹筠之妙。留青竹刻產品有臂擱、書鎮、筆筒、臺屏和案頭小品等。 三、竹刻技法 陽紋砂地 竹刻技法之一。 系陽紋刻法,地作砂粒狀,有細砂地、粗砂地、核桃地、香櫞地(一名桔皮地)等。 薄地陽文 竹刻技法之一。 其義有三;一指清代吳魯珍所刻淺浮雕,其刻法淺于明代的高浮雕,故名“薄地陽文”。一指較吳魯珍淺浮雕更低的陽文。近人所謂“薄地陽文”,將花紋以外全部竹地或鄰近花紋四周之竹地刮去,使花紋微微高起,然后雕刻。 陷地深刻 竹刻技法之一。 一種深刻,比一般深刻更深。竹林表面光素,稱為地,所雕圖像全部刻陷地中,有五六層,始達其最深處,故名“陷地深刻”。此法始于清代前期。 竹刻地紋 竹刻技法之一。 其地紋有四;一為光地,即平地。二為空地,即透雕之鏤空地。三為幾何紋地,如雷紋、波紋、鱗紋、錦紋等。四為糙地,即砂地,以形似得名。紋覆地,地承紋,地為紋輔,紋因地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