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南京舉辦了“南洋第一次勸業會”,因該會由當時清政府的南洋通商大臣所倡辦,為期六個月的展會旨在獎勸農工,振興實業。紫砂壺以其獨具的魅力也成為南洋勸業會中一項廣受歡迎的展品,江蘇宜興陽羨陶業公司送展的紫砂器還獲得了展會的最高獎“獲奏獎”。
整整100年的時間過去,從當年南洋勸業會留下的紫砂展品已經非常稀少。而在南京,一位紫砂收藏者卻收藏有兩把當年的“勸業會壺”,而這兩把壺的得來卻是一段無心插柳的故事。昨天,記者在位于甘熙故居的南京民俗博物館和收藏者沙志明的家中見到了這兩把跨越了一個世紀,還沒有公開展出過的紫砂壺。
淘壺時不知勸業會
現在,其中一把壺正躺在南京民俗博物館的庫房中,雖然有主人沙志明親自到場,但還是經過層層審批,記者才得以親眼見到這把紫砂壺。
這只壺為海棠壺砂胎,腰際以黑泥鑲飾一圈,顯得莊重雅致。最引人注意的,是壺蓋中央作為蓋紐的一只蟠螭,其狀栩栩如生。壺柄上,也有一只蟠螭,仿佛正在向上爬行,顯得靈動可愛。而壺嘴也被工藝師獨具匠心地做成了獨角怪龍的樣式,龍口張開可以沏茶。
打開壺蓋,看以看見“貞相”二字的印章。而把壺身反過來,記者看見壺底上是“南洋勸業會第一次宜興陶業出品”的底款。
“這把壺是我上世紀60年代在堂子街的古玩攤點上發現的!鄙持久髡f,當年能夠淘到這把“勸業會壺”,還真是靠緣分。沙志明當時其實還不知道南京曾辦過南洋勸業會,之所以下決心買下這把壺,是因為看中它的泥色、做工以及造型!澳憧催@上面的回字紋多么精細,都是一個一個手工刻出來的!還有這三只神獸,也是做工精巧。”
沙志明邊說,邊用手撫摩著這把收藏了半個世紀的紫砂壺,一副愛不釋手的樣子。他說,再過兩天,南京市民就有可能在甘熙故居的展廳中親眼見到這把紫砂壺。
“勸業會壺”作者創辦實業
在沙志明的家中,記者見到了第二把“勸業會壺”。從外形上看,它的形態有點像是一只葫蘆。而制壺用的紫砂泥為本山綠泥,燒制成為泥團,色澤高雅,又稱作冷黃金。
這把壺同樣是沙志明在堂子街發現的。而讓他最感興趣的,是這把壺的壺身裝飾字畫鐫刻。記者看到,正面壺身上鐫刻的是一件漢白玉龍首帶鉤和一塊殘缺的漢磚,“帶鉤是啄地法刀刻,顯出陽體古篆字,很見功夫。”沙志明介紹。而殘磚則是以刀法直接刻出磚形和文字。一玉一磚,字體一陰文一陽文。左邊一行書字為:漢晉兩事。
而在壺的背面,是流暢的行草“偶然來憩大哦東”,落款是“南洋給獎優等,東溪”幾個字,地款方印是“古藝齋”。
“東溪本名叫趙松亭,是宜興文人,紫砂陶業事業家,因此參加南洋勸業會也自在情理之中。”沙志明說。趙松亭不但自己能制壺,更是一心發展紫砂產業。南洋勸業會之后,趙松亭開廠設坊,不但供應上?蜕,還將制作的紫砂制品銷往英國、法國等國家和地區,成為宜興著名實業家。
沙志明得到這把壺是在上世紀80年代,因為對第一把壺背景進行考證,這時他已經對南洋勸業會有了一些了解!捌鋵嵲谄綍r,這樣的紀念壺并不是我收藏的關注對象,之所以珍藏它們是因為南洋勸業會的展品確實都是藝術珍品。現在上海要召開世博會了,而這兩把壺恰恰是100年前南京‘世博會’的見證!
南洋勸業會于1910年6月5日在南京隆重開幕。主會場設在丁家橋、三牌樓一帶,占地約700余畝。東三省、直隸、山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云貴、山東、浙江、福建等省設有陳列館;而以東道主所在地的兩江館為最大,設有工藝、農業、機械、通運、教育、衛生、美術、武備等分館。專門館則有:湖南的瓷業、博山的玻璃、南京的江寧緞業3個實業館;上海的江南制造局蘭锜館,廣東的教育出品館,江浙漁業公司水產館等特別館;華僑參展的暨南館;陳列外國商品的參考館。展品多為輕工、農副、工藝、美術等產品。以南京著名學者李瑞清為首的南洋勸業會研究會組織700余名專家對展品的質量進行了鑒定,在440類、近百萬件展品中評出一等獎66個、二等獎214個……共有3345件展品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