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歲末舉行的秋季藝術品拍賣中,出乎人們意料的是,價逾千萬元的拍品競拍踴躍,往往一掃而光,使內地有些拍賣公司的總成交價堪與香港相抗衡。如匡時藝術品拍賣中,有14件拍品躋身“千萬元級”,是前三年拍賣中超過千萬元拍品數量的總和,匡時的總成交價額也大幅提高至7億元。“好光景”能否持久?業內人士表示擔憂:“好東西越來越少,2010年恐難再現去年的輝煌。”
古代書畫宮廷藝術品吃香
古代書畫和來自宮廷的藝術品是“千萬元級”拍品的主要成員。如古代繪畫拍品,漸江的傳世作品極少,《峭壁竹梅》被錄入《中國古代書畫圖錄》。這次《峭壁竹梅》與鄭約的《咫尺神游冊》,雙雙以1097萬元成交,創出個人作品拍賣紀錄。《咫尺神游冊》是日本現代收藏大家山本悌二郎“澄懷堂”舊藏,冊后有號稱華亭雙璧的董其昌和陳繼儒的題跋,是鄭約傳世僅見的作品。清“揚州畫派”名家華新羅的名作《明妃出塞圖》,以白描的手法描繪了“昭君出塞”,經過多輪競價,最后以1232萬元成交。晚清重臣李鴻章的珍藏《乾隆御制緙絲“三星圖頌”》,最終以2800萬元成交;雍正37歲身為“和碩雍親王”時所作《楷書金剛經》,以4032萬元折桂,刷新了清宮御筆類拍品成交紀錄。此外,道光皇帝極為鐘情并三次題詩的《道光綺春園騎射圖卷》也以1680萬元易主。
民營企業主成“新生力量”
高價位的拍品之所以“紅火”,關鍵是藝術品市場出現了一批“新生力量”。據了解,其中不少是民營企業主,將多年的積累投向藝術品收藏,以求保值或升值。對魚龍混雜、真偽難辨的藝術拍品,他們自知眼力不夠,抱著一個信念:買最好的、最貴的。因此拍賣場上出現了對千萬元的東西爭得“熱火朝天”,而舉槌百萬以下的拍品時氣氛卻平淡無奇的怪現象。匡時總經理董國強說,由于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前兩年藝術品市場滑坡嚴重,拍賣中鮮見頂級藝術品。去年底經濟好轉,積了兩年的東西一下子涌出來,量自然多了。
但“好東西”,尤其是古字畫,賣一件就少一件,收藏家買去,不會馬上再放手。當然,也有人把這作為“生意經”,買進賣出。但由于拍賣場上的“火熱”情緒,把有些拍品的價格一下子推高了許多,如在短期內再推向市場,很難有“承接盤”。如張大千1965年創作的《瑞士雪山》,既是他晚年重要的作品,也是他極少見的巨幅潑彩潑墨作品之一。《瑞士雪山》以5264萬元天價成交,不僅打破了張大千作品內地拍賣紀錄,也打破了2002年由香港蘇富比《潑彩朱荷》屏風保持的張大千作品全球拍賣紀錄。再如,2008年秋季拍賣中流標的董其昌天啟元年(1621年)作行書《龍神感應記》手卷,當初估價850萬元,因無人舉牌,只得抱憾流拍;但在一年之后卻拍出了4480萬元高價,讓許多人感到意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