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jīng) > 收藏 > 藏家收藏故事 > 正文
前段時間,筆者與一位藏友去逛英雄山文化市場,想淘點小玩意,逛了一圈后在一個賣茶壺的攤位前停了下來。朋友對紫砂壺頗有研究,他隨手拿了把壺,看了看說是“新貨”就放下了。老板說:“大哥,一聽兩位就是行家,我這里有件東西,請兩位給‘掌眼’。”
老板拿出一個盒子,小心地掏出了一把紫砂壺。雖然我在朋友家里也多次接觸過不少款式和年代的紫砂壺,但這把壺乍看上去品相很不錯,頗有點宜興壺的味道。壺通身呈紫紅色,摸上去光滑細(xì)膩,古拙素雅,隱隱呈現(xiàn)出紫砂壺特有的“水色”,朋友把玩了一會兒放下就走。老板沉不住氣了,說:“請兩位留步,還有一件,請兩位再幫著‘掌掌眼’!”老板又拿出一把小壺,撕去外面包的報紙。
朋友一看眼就亮了,但他沉得住氣,和剛才一樣一邊漫無邊際地和老板說話,一邊很仔細(xì)地審視。這把壺泥的品質(zhì)甚佳,“色不艷、質(zhì)不膩”,突出特點是方形,大家見過的紫砂壺以圓形居多,但壺素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贊譽(yù),這把壺工藝上乘,點、線、面的過渡轉(zhuǎn)折流暢,當(dāng)直則直,當(dāng)曲則曲,壺的流、把、鈕、蓋、肩、腹等各部位都與壺身整體比例很協(xié)調(diào)。
老板說,這把壺出自王石耕之手,由李昌鴻先生收藏,后因各種際會,這件藏品到了他朋友手中,因為朋友家中變故,才不得不……老板開出一口價8000元,并繃價不降。朋友是真的喜歡,最后好歹以3000元的價格買了下來。回去的路上我們都很高興,以為是“不小心”撿了個大漏。
但過了沒幾天,朋友苦笑著說經(jīng)行家鑒賞這件是贗品,但行家給他留了面子,沒說是贗品,只說是“新品”。當(dāng)時他之所以看走眼,一是因為壺的品相確實好,二是老板將壺與王石耕和李昌鴻聯(lián)系到了一起,意為這是名家壺——搞紫砂壺收藏的沒有不知道這兩個人的,李昌鴻是我國為數(shù)不多的陶瓷藝術(shù)大師,王石耕是民國時期的制壺名家,流傳的作品市場價格都在萬元以上。此壺?zé)o論從泥、形、工、款、功、名哪個方面考察,都是上品。朋友說,他專門注意了壺底有陽文篆體款“王石耕制”,而贗品多為陰文篆體款。但這把壺確為作假高手配制相似的泥土燒制,成型后用電腦仿制款識制成的,足可以假亂真,又編了個故事,專騙朋友和我這類“二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