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浙江省藝術品經營行業協會會長、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陸鏡清
文/潘靜波 周步惠
編者按:
具有105年歷史的西泠印社是中國最具影響力、歷史最悠久的印學社團,在文化藝術界宛若天上星漢,燦爛輝煌。百余年來,先后由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等六位藝術大師和文化泰斗擔任社長。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憑藉西泠印社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在總經理陸鏡清先生的帶領下,秉持“真乃居先,誠為業本”的創業宗旨,自2004年12月成立以來,快速發展成為以中國古代、近現代書畫為重點,油畫、雕塑、篆刻、硯臺等文房清玩系列諸項并舉的綜合性藝術品拍賣公司。公司始終保持中國拍賣行業的領先地位:截至2009年6月,已成功舉辦10場大型藝術品拍賣會,以逾20億元的總成交額連續創造、刷新并保持著中國南方藝術品拍賣的最高紀錄,顯示出了雄厚的企業實力和對市場精準的判斷、把握能力,并在古代書畫、篆刻、硯臺等文房系列的拍賣中位居國內藝術品拍賣業翹楚之列,影響波及東南亞等海外國家和地區,享有“江南第一拍”的美譽。西泠拍賣正以輝煌的業績改寫了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格局,這也使杭州成為北京、上海之外的又一個中國藝術品交易中心。
而在西泠印社掌門人陸鏡清看來,這樣的成績只不過是自己在藝術品市場多年積累的一個真實反映,雖有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眾所周知,陸鏡清先生在中國書畫鑒定方面具備非凡的眼力和學識,在收藏界具有很好的口碑。他自從1979年開始介入中國藝術品市場到現在,已經有幾十年的收藏經驗,他不僅具備藝術品鑒賞家的獨特資質,同時又兼具市場的敏銳和企業管理的天分,這在整個中國可謂是鳳毛麟角。而讓行業中人一致推崇的,還有他清正高尚的人格。他集多種素養于一身,去年他作為中國藝術品市場首位被中宣部評選為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經營管理人才,這更使陸鏡清先生成為中國藝術市場上屈指可數的風云人物。
伴隨著2008年發軔自美國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世界藝術品市場雖然受到一定影響,但也給中國藝術品市場帶來了一次理性調整的契機,那么,后金融危機時代下的藝術品投資到底將會出現怎樣的發展趨勢?在短期的調整之后,中國藝術品市場是否將繼續繁榮?中國的藝術市場到底潛藏著怎樣的投資機會?為此,本刊專訪了浙江省藝術品經營行業協會會長、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陸鏡清先生。相信通過他的專業分析和預測,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當下的藝術品市場。
《中國商界》:2009年第一季度的藝術品投資梅摩指數顯示,在過去的亞洲金融風暴和這次全球經濟危機期間,藝術品市場的表現遠遠好于股票市場,是否就體現了其不同房地產、金融證券市場的特性,具體又是指什么?中國藝術品市場在短期的調整之后,是否將繼續繁榮?
陸鏡清:藝術品可以算作最為特殊的商品之一,而藝術品市場與其他市場最本質的不同就是它流通的是藝術品,所謂“有形無價”,收藏藝術本身就是在收藏歷史,作為社會歷史文化的記載,在流傳過程中形成積淀,使得藝術品的價值更加深厚。實際上,藝術品在市場中的有限的經濟價值背后是包含著無限的藝術價值與史料價值的。而后兩者指的就是藝術、文化。所以,藝術市場在本質上是從屬于精神領域的市場,是精神需求在物質上的一種奇妙的體現。因此具有比其他市場更高一層的目的與責任,即傳播藝術、傳播文化。而通常的社會,尤其是經濟上政治上的不穩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文化的傳播,而且這種傳播帶有自發性,這種自發性使得這時候的文化傳播更扎實、更有效。因為這實際上是人心態的反映:當人們對物質無所追求或者產生絕望的時候,反而會寄托于精神性的需求,而藝術恰恰是精神領域的最高產物,同時也是最容易接觸的。當這種心態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自然促進了文化的繁榮以及更進一步的傳播。我們之所以稱“亂世是文化的興盛期”,我覺得至少和這種現象有關。比如中國的魏晉南北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思想高度開放的時代,又比如2003年的非典,當人們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很多人的觀念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從原來追求物質的數字變化,逐漸轉為對精神領域的需求,所以2003年的藝術品市場并沒有因此中斷,而且孕育著2004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迅猛攀升,導致了之后的中國藝術品市場達到在文革以后發展的最高點。再比如二戰時期,西方的拍賣市場雖然因為戰爭被迫中斷,而藝術品在私下的流通極其興盛,戰爭一結束,蘇富比的營業額就遠遠超過戰爭以前的。我想更何況對于今天來說,只是經濟上受到一點波動,而政治上又十分穩定,這種狀況實際上要比所謂的亂世更適合文化的傳播。藝術市場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也有機會發揮出它真正的作用。因此真正具有藝術品內涵的作品,不會因為市場的震蕩而劇烈波動,相反還有可能逆勢上揚。
事實上,時至今日中國藝術交易在整個國際市場逐漸凸顯,中國藝術品的價格還在不斷刷新,雖然這些中的大多數是被認定的傳統藝術中的經典作品。比如潘天壽《春塘水暖圖》的流傳恰恰說明了經典藝術品在金融危機下的堅挺,同時也印證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潘天壽是中國近現代國畫大師,對待藝術精益求精,故流傳作品少而精,原藏潘天壽紀念館的1961年所作《春塘水暖圖》是其最著名、最永恒的作品之一,尺幅之大達到長249厘米、寬102厘米,自1962年以來有數十次出版發行的記錄,堪稱經典。此作品以660萬元在1997年北京嘉德拍賣拍出,2005年在杭州西泠拍賣首拍中流標,但在今年1月份剛剛結束的西泠拍賣2008年秋拍中以2072萬元的價格成交,創造了畫家本人的最高紀錄,也給金融危機下的藝術品市場做了表率。
從2008年危機爆發到2009年春拍回暖的局面來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基本面依然較好。當然,受到市場信心的影響而出現的短期波動在所難免,但是經濟企穩回升的局面仍是對2009年的一個基本判斷。而且我一直覺得危機往往促進了市場的整合。2004到2008年的上漲行情充斥著大量泡沫,危機一來就如大浪淘沙,在這次短期調整之后,歷經危機恐慌后的人們,無論是買方的觀念,還是賣家的信心,相比之前可能會更加理性。藝術投資的資金和收藏者進行重新的資源優化后,將會有更多的藏家群體以及新興買家進入到藝術品市場,應該說藝術品市場迎來下一次繁榮指日可待。
《中國商界》:您認為拍賣行業在經歷金融危機、以及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中國藝術市場,承擔著怎樣的角色?
陸鏡清:在現代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中,公開、公正的拍賣業逐步取代了之前私下的、店面式的交易,拍賣行的角色一直處于主導的位置。可以說,中國拍賣業十五年的繁榮即是中國藝術市場的壯大、繁榮。今天或者未來的數年里,拍賣行的主導位置不會變,因此,從業藝術品拍賣就需要肩負起相對更多的職責與責任。在金融危機之后,拍賣行更應當站出來,正確地引導這個市場,保證其向健康、有序的方向穩步發展。比如在這之中,如何引導建立中國市場自己的藏家群體是目前最迫切的任務。另外今天中國的拍賣行要想做到這點,誠信仍然是最首要的基礎。所謂“真乃居先,誠為業本”——我想我們公司的這句宗旨,也包含對未來這個市場的要求與期許。
具體的說,在中國藝術市場的完善進程中,藝術品拍賣公司必須日益專業化,如需承擔如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作為文化藝術的傳播者和推動者,把好的藝術品介紹給買家。在這方面,拍賣公司需要有相當高的藝術修養和專業眼光,不僅要挖掘拍品的藝術價值,還要挖掘拍品的史料價值以及傳承經歷,讓買家能更全面更深入地認識到拍品的價值。這可以說是經營藝術品者的本分,而且在金融危機之后,即一個趨于完善的調整的市場中,這點的重要性將尤為凸顯。
二是歷史文化的發掘者,不僅需要將藝術品按類別更細化地介紹給買家,與此同時,拍賣公司自身也必須以開拓創新的精神不斷挖掘新的藝術品門類,從而滿足市場的需求。比如西泠拍賣前兩年成功推出的中國首屆硯臺專場、中國首屆雕塑專場就是基于這方面的考慮。
三是藝術投資專家,以超前的藝術審美眼光,敏銳的市場分析頭腦,發掘具有升值潛力的藝術作品,讓買家在獲得審美享受的同時還能體會到財富增值的快樂。
拍賣行不是為了拍出“天價”,而是因勢利導,把握藝術品市場拍賣的走向,引導賣家更加務實,買家更加理性,形成一個理性收藏的成熟市場。我還是要再強調危機對于藝術品市場真是一把雙刃劍,此輪調整不僅是對藝術品本身的去粗取精,更是對拍賣行業的洗牌、重組、規范、細化。尤其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拍賣行的路還很長,拍賣公司的經營者必須重新審定拍品的藝術標準,必須重新判定拍品的價值與價格關系,必須重新完善、提高經營者自身的服務與管理水平。
《中國商界》:您認為后金融危機時代下的藝術品投資將會出現哪些發展趨勢?
陸鏡清:所謂的“后金融危機時代”,可以這樣理解: 2009年二季度以來,無論是新興市場還是發達國家的經濟指標逐步企穩,全球已經渡過金融危機的恐慌而進入“后危機時代”。在這個時期,信心市場已基本恢復,股市、房市經歷了全面價格調整,中小企業家開始重新配置資產,中產階級開始財富重組,而在復蘇過程,各國貨幣當局采取了超寬松的貨幣政策又可能成為通脹的催化劑,保值投資又將成為熱點。而這一過程中的藝術品投資機會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藝術品市場的金額和規模會持續擴大,并逐步接近國際市場的水準。重要的是,經典的藝術品不如其他商品,是不可再生或者不可復制的,這個增長空間顯然不可能依賴藝術品數量的大幅提升,而只能有賴于藝術品價格的提升,尤其是那些還遠遠沒有體現出真正價值的精品,價格會有幾倍甚至數十倍以上的增幅。同時,現階段的藝術市場中,尚未被人們重視的價值很高的藏品存量仍然很大,只要具備一定的藝術素養和審美眼光,隨時都會發現很有價值的藏品。
其次,在這一進程中,從業人員的素質與國際化的差距越來越小。一是大眾對行業的價值觀念的改變,或者說是完善;二是從業人員自身專業素質的提升。由此,對藝術品價值的鑒別與評估才得以趨于合理,那些精品的價值在被深入挖掘后才有價格上大幅上升的可能。
另外,中國經濟的發展讓我們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就像中國歷史上的其他盛世朝代一樣,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會再次爆發。因此,越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的藝術品越是會受到全世界的追捧。這也應了藝術界的一句名言“越傳統越現代”。
而中國藝術品在海外有著大量的收藏,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統計——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7萬件。日本1000多座公私博物館幾乎都收藏有中國文物,數量大概在數十萬件。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以及有關政策的出臺,流失境外的中國文物開始回流。當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有大量的日本回流、港臺回流的藝術品,這種現象至今有增無減。這種趨勢也勢必將刺激國內的藝術品市場。尤其是對中國古代藝術品的價格會有直接的觸動。另外國家已在藝術品進口稅率方面作了一些下調,尤其對文物的回流實施免關稅政策,也極大地利于文物的保護與回歸。
因此我認為后金融危機時代,藝術品市場結束短暫的調整期后,買方的觀念問題與賣方的信心問題的逐漸消除,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將會進入一個新的起點,也就是市場的流通性將會大大增強,而鑒于藝術品市場特殊的傳播文化的性質,可以說這時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就具備了繁榮的條件。
當然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中國的經濟周期可能與世界經濟周期存在差異,雖然中國很有可能在世界經濟大國中“率先復蘇”,而“率先復蘇”者則很有可能率先遭遇熱錢的困擾,率先面臨一系列“不確定性”。但藝術市場,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行業,它本質上屬于精神領域的市場,與宏觀經濟的通脹沒有必然的關系,因此不能簡單的將藝術品市場與房地產、金融證券市場等同起來。之所以現在業界總是把藝術市場與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相對照,是把藝術品當投資工具和手段去看的,考慮的是它們的投資性和物質性。
《中國商界》:這些新特點,可否說今后藝術品市場進入了一個投資收藏的理性期?它對廣大收藏家有何影響?
陸鏡清:我認為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將會面臨一些新課題。其中最核心的也不可回避的問題是如何引導建立一個真正的藏家群體。真正的藏家首先需要熱愛藝術,更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去了解藝術、研究藝術。比起財力來說更重要的是收藏的觀念。形成了觀念的藏品就會有體系,就會在收藏中體現個人的趣味。對于收藏來說,這要比藏品的價格和數量更顯得重要。就好比“排列”誰都會,但是“組合”則需要更多的智慧與耐心。
過去五年藝術品市場的繁榮之所以存在泡沫化現象,歸根結底是藝術品的購買群體大部分以投資、投機為目的,而缺少真正的藏家群體。因為市場如果缺乏作為藏家的中堅力量,價值就會發生混亂,價格也會起起落落。藝術品在市場中就視同與一般商品,而非藝術的產物。這種情況下的繁榮實際上是一種虛擬的繁榮,這會導致部分收藏群體出現亞健康的收藏心態。今天在國際金融危機的經濟背景下,藝術品市場中一些真正有藝術價值、史料價值的優秀藝術品仍然有許多人在購買,這表明這些購買人是真正喜歡藝術品,也表明中國的藏家群體正在逐步建立。
金融危機可以說對藏家群體的建立是一種機遇,為什么呢?首先,現在的市場處在價格的調整期,收藏家只需花比平時更少的錢來購買他的藏品,其實許多知名的大收藏家往往把握了這種機遇,比如戰爭、經濟危機來壯大他的收藏。民國時候上海最著名的收藏家錢鏡塘先生如果不是在動亂時大量買進別人拋售出的藝術品,是不太可能在數十年的時間里擁有五萬多件高質量的藏品的,而這同時也體現了一位偉大的收藏家所具有的保護藝術品,保護文化的社會責任。今天在有條件大量購買藏品的時候,由于個人藏家的精力財力有限,而最終只能關注某一門類的深入收藏與深入研究,這種藏家的細致分工的現象使得這個群體更加扎實,更加專業化,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藝術品市場各種門類的共同發展。
其次,金融危機促進了一代藏家的更新,現代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基本上只存在一代藏家,而對一個長遠的市場來說,如何做好藏家的更新換代是收藏活動得以傳承的關鍵。中國的第二代藏家在先天上就要于第一代藏家。教育的提高與社會對文化的重視使得第二代藏家具有更豐富的文化修養,以及更開放的觀念,這種觀念不僅包括對精神領域的重視,也包括對藝術品的價值觀的改變。所以以第二代藏家群體為中堅力量的市場時候勢必要比第一代的市場更加繁榮。
另外,畢竟收藏藝術品是一種經濟行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在金融危機之下,人們的投資心態勢必更趨理智,投資的安全性超越了投資的回報率成為人們首要關心的問題,而藝術品是一個無可替代的安全領地。藝術品的稀有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它所具有的不可估量的文化價值,使得它的價格受到外部的影響較小,從而保證了他身價的穩定性。這也成為今后市場吸引資金的一個方面,對于收藏家來說主要的作用是可以放寬心態。
《中國商界》:您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進入藝術品收藏與鑒賞業,幾乎與這一期的中國藝術市場同時起步,可以說是這一時期中國藝術市場成長的見證人。那么后金融危機時代下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您對新入市的買家有什么投資建議么?另外,想請教您對中國書畫、陶瓷、玉器、銅器、古籍、古木家具等不同類別的藝術品升值空間的看法是怎樣的?
陸鏡清:眼下,宏觀經濟剛剛企穩回升,之前我說過2009年二季度以來,無論是新興市場還是發達國家的經濟指標逐步企穩,全球已經渡過金融危機的恐慌而進入“后危機時代”。在這個時期,信心市場已基本恢復,股市、房市經歷了全面價格調整。從另外一個角度說,股市、樓市等資產價格上揚,將有助于增加民眾投資者的財富效應;通脹預期也會增強人們的即時購買動力,拉動更多消費。更重要的是,溫和的通脹預期會刺激更多的民間投資。因此隨著市場回暖,收藏者和投資者不斷開始回流,新進買家將不斷增加,如果藝術品市場的參與者都能以收藏和鑒賞為目的,則無所謂風險了。但無論是收藏還是投資,都需要參與者加強藝術修養和價值判斷能力,新入市的買家多學多看多問吧。另外,去一些規模比較大、信譽比較好的公司去進行咨詢或買賣交易,盡可能選擇出版過的、有著錄的拍賣作品。目前總的來說,中國書畫、陶瓷、油畫雕塑、玉器、銅器等藝術品門類都具有相當大的投資價值。但其升值空間的大小則要視具體情況而異。
比如中國書畫門類中,以古代書畫和近現代大師作品最具潛力。那些被中國美術史肯定的大師的作品尤其具收藏價值和升值潛力,事實證明,這五年內翻了數倍甚至幾十倍的藝術品往往都是大師級的經典作品以及宮廷收藏的藝術品。目前,中國古代大師級的作品在國內拍賣中的價格與國際市場上歐美大師的價格相差太懸殊了,讓我們感到很困惑,他們之間的藝術價值真有這么大的差距嗎?另外,中國藝術市場上普通書畫家與大師級書畫家的作品價格還沒有拉開距離,這在國際藝術市場上也是很不正常的現象。
陶瓷類藝術品中,宋瓷的潛力是最大的。相對于明清瓷器來說,宋瓷更具有中國文人的審美精神。明清瓷器追求富麗華貴,細節繁縟;宋瓷則多為單色釉,清雅簡約,有文人情致,在中國瓷業史上宋瓷可謂登峰造極,以致以后歷代多有仿制,但始終沒有超越其優美者。但目前,宋瓷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卻并不高,比起動輒上億的明清瓷器來說,僅二三百萬元人民幣一件。國內市場上宋瓷價格更低,僅以萬元或十萬元人民幣計。在人們普遍的收藏理念和鑒賞水品提高以后,幾年之內翻幾十倍甚至更高的價格是完全有可能的。
自2008春拍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便處于調整之中,在估價已經比較合理的情況下,油畫雕塑作品一定要選擇比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以及升值和收藏的空間大的名家作品。
玉器方面,高古玉的撿漏機會是最高的。高古玉的真偽非常難辨,而且其藝術價值也沒有被多數人所認同,因此價格相當低。更有甚者,由于不辨真偽,一些高古玉被當作普通瓷片或瓦片等出售。
青銅器尤以夏商周三代的最具收藏價值,其次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制作精湛、形狀瑰異,其精品不勝枚舉,如已知的司母戊方鼎、雙羊尊、大克鼎、毛公鼎、勾踐劍等等,鑄造精致,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而作為年代久遠的器物,刻于其上的銘文不僅具有書法欣賞價值而且對了解當時社會的某些事件也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古代青銅器的價格目前非常低,作為收藏抑或裝飾都是很有價值的。
古籍也是極具升值空間的藏品。目前國際市場上宋版古籍僅兩三百萬元人民幣一件。這種相對低廉的價格是過去傳統文人所無法想象的。古籍不僅作為文物價值是不可估量的,理應成為中國傳統文人理想的象征。
古家具以明清家具最具收藏價值,明清是中國家具形制發展的巔峰期,尤其明式家具。不過從投資角度來說,交流的可能性相對較小,轉化為商業利潤的機會也相對少。
《中國商界》:最后,請您談談對今年12月西泠將在杭州隆重舉行的五周年慶典拍賣會有何期望?
陸鏡清:如果說上半年是在猶豫和彷徨中尋找希望,那下半年的藝術品市場,將是在我們的希望中實現希望。信心在,市場在;信心足,市場熱。
而對于西泠拍賣來說,2009年是意義非凡的一年:公司將在10月份入駐晚清大學士王文韶故居,迎來自己的五周年慶典。目前準備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中。而秋季拍賣會無疑是其中的重頭戲,無論從拍品的質量、種類還是數量都將有一個提升,成交總額也將瞄準3個億。
五周年不變的是,我們仍會以誠信和專業的態度去經營拍賣,并且希望在引導市場方面做更進一步的努力,比如以學術引導投資。我們將始終以一個文化的角度去做拍賣,更多發掘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傳播傳統文化的精神,即是肩負著一種文化使命。
事實上對西泠拍賣五周年慶典拍賣會的期望,其實也可以理解成對整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期望,也應當成為每一個中國藝術品經營者的期望,只有靠大家共同努力,歷經十六載的市場培育,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才能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持續發展。然后,一個具有文化魅力的,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市場才能在未來的新商業文明時代中得到應有的地位與機會。
陸鏡清,現任浙江省藝術品經營行業協會會長、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被授予全國“四個一批”文化經營管理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