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園
提要:上海的那些老建筑,那些曾經存在過的西洋雕塑,正是上海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海派文化的見證。感謝尹中,他用他的繪畫幫我們想起了這段歷史,他用他的繪畫非常優美地解釋了這個城市曾經的美麗和它雍容大度的文化精神。
聽說上海的和平飯店就要整修了,錦江集團已為此準備了好幾億的預算,說是要恢復這座著名的老飯店的歷史原貌。我不知道老和平飯店原有的那幾座精美絕倫的西洋雕塑是否也在恢復的考慮之中,這些東西當年是被日本鬼子拆毀的,現在恐怕連資料都找不到,所以,要想恢復真的是太難了。
1941年夏威夷時間12月7日凌晨,日本海軍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海軍基地。第二次世紀大戰中的太平洋戰爭正式打響,美國被迫對日宣戰。幾乎是在山本五十六發出“虎、虎、虎”命令的同時,也就是上海本地時間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軍隊開始進入上海的英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對上海實施全面占領。猜猜看日本人在進軍租界的同時急吼吼地干了一件什么事?腦筋怎么轉彎你也想不到:1941年12月8日起,日本鬼子開始在上海全面拆除搗毀所有歐洲風格的雕塑。其中最著名的并不是和平飯店的那組,而是位于現在延安東路頂頭處黃浦江邊的那座為紀念一戰勝利祈求和平而建的和平女神像,日本人將她拆毀了。他們的理由很“正義”,“幫助中國人民擺脫英美帝國主義的統治”,“消除西方殖民主義者強留給中國人民的這些殖民主義文化的痕跡”。只幾天功夫,他們就基本清除了上海所有的西洋雕塑。從此,上海這座曾被譽為“東方巴黎”的城市就再也不像“巴黎”了。以至于像我這樣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人都幾乎不知道這段歷史了,更不用說現在的80后,、90后一代了,歷史在這里被割斷了。
從1941年12月8日算起,至今已有68個年頭。在這68年中,據說很多次有人建議重建這座女神像,但都被否決了,而否決的主要理由據說竟與日本人拆除的理由相似。我真不知道該說什么!今天的外灘,至多只剩下三分歐洲風情了,而黃浦江對面的陸家嘴則已變得很曼哈頓了。對此我們又該如何去看?
記得大約是二十年前在柏林,有一次與陸鏗先生吃飯,他當時是香港《百姓》雜志的主編。二戰時,他是中央社八大記者之一,曾跟隨盟軍在歐洲戰場當隨軍記者。1947年,他27歲已當上了國民黨中央社的副社長,然而他卻在上海捅了孔令侃揚子公司的馬蜂窩,氣得老蔣放狠話要收拾他。我對他這些經歷真是仰慕至極。席間談到上海,我曾疑惑地問他:“都說上海像巴黎,我卻怎么也感覺不到。如果指外灘那一塊兒,我看還是更像馬賽的某條街。”他聽后答道:“你這個年齡的人是不知道啊!當年的外灘,從和平女神像向外白渡橋看去,那種感覺真的很美很美啊!”他頓了一下,恨恨地嘆道:“可惜,都被小日本毀了!”他當時那種眼神至今尚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從那時起,我才知道還有這么一段故事。也是從那時起,我時常會閉著眼睛去想象去體會“從和平女神像向外白渡橋看去”的感覺,但那種感覺始終都是很模糊的。
人們常說:建筑凝結了一個城市的歷史,而繪畫更能幫助人們留下這個記憶。這話有道理。上海是中國開埠最早的城市之一,同時也是受西方近代文化藝術影響最深的城市。但是與那些同樣開埠很早,同樣受西方現代文化影響很深的嶺南、華北的城市,如香港、廣州、天津、北京相比,上海又有其獨特的華麗優雅的氣韻,這顯然是西方現代文化與中國江南“士文化”結合的產物。相比之下,嶺南的中西融合多了幾分市井氣,少了幾分華麗端莊;而華北則顯得官氣濃重,少了幾分優雅。所以,海派文化的特征其實是很突出的,它優雅華麗,拒絕粗俗,但又自以為是;它包容開放,追求成功,卻又勢利矜持;它鼓吹民主精神,宣揚平民意識,卻又嫌貧愛富;它欣賞甚至崇尚西方文化,但卻拒絕全盤西化,骨子里還把洋人看成洋鬼子。這可能正是中國文化的奇特之處。
一千年來,漢民族曾兩次被外族征服統治,然而結果卻是征服者最后都被被征服者的文化所征服,這顯示了以漢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強大的吸納消化能力,因為這個文化體系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幾千年來,它對任何外來文化幾乎都采取了一種包容的態度,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未曾做到的。所謂海納百川的精神,正是我們這個民族歷史上堅持的精神,也正是上海這座城市的基本精神,這才是所謂“海派文化”的基石。上海的那些老建筑,那些曾經存在過的西洋雕塑,正是這種海派文化的見證。
感謝尹中,他用他的繪畫幫我們想起了這段歷史,他用他的繪畫非常優美地解釋了這個城市曾經的美麗和它雍容大度的文化精神。
我也終于能體會到“從和平女神像向外白渡橋看去的”那種感覺了,尹中的《外灘·1941年12月7日》已經將它展現在我們眼前。我看到和平女神像了,仿佛也登上了那座平臺。我一下子明白了陸鏗老先生的心境:當年他隨著盟軍的隊伍從諾曼底到巴黎,到布魯塞爾,到柏林,幾乎走遍了戰火中的歐洲。當他行走在賽納河邊、萊茵河畔時,怎么能不觸景生情地想起遠在萬里之外的黃浦江邊的那座風情萬種的美麗城市,想起那從和平女神像向外白渡橋看過去的那種好美好美的感覺呢?!
尹中兄說:“我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愿望,爭取用三、五年時間,把上海所有有歷史的老建筑都畫出來,用畫筆為它們做傳記。那些已經不在的只能根據照片資料去畫,那些現在還在的更要抓緊去畫,因為隨著城市的改造重建,它們中的很多是很難保留下來的,我將把它們畫出來,讓喜歡上海熱愛上海的人們記住上海的優雅和美貌。”
尹中的這批畫畫得漂亮極了,我看過許多畫上海老建筑的畫,有寫實的,也有印象的,有的也畫得很漂亮很有生氣,但幾乎沒有人能準確地表現出海派文化獨有的那種秀麗優雅的神韻。他們畫的東西可以放在天津,也可以放在廣州,但放在上海就不像了,而尹中畫的,的確是上海的歷史建筑。在那些精美的小品中他刻意地突出了線條,像是用白描手法在勾勒逝去的歷史,整個畫面處理得秀美清麗,顯示出了他熟練駕馭色彩的能力。他的作品在技法上講都不是寫實的,所以這種色彩實際只是印象的或存在于思想中的。色彩關系一但進入這個層次,它強調的不是真實的美,而是理想的美;不是真實的協調,而是理性的協調;應該像行云流水般流暢、自然、隨性、輕松,而不是人為地一塊塊地畫出來。到此境界,應該說有資格告別印象主義進入當代了,尹中做到了。
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上海現在增加了許多城市雕塑,說實話,撇開那些諸如“打電話的少女”之類的小品不算,大型雕塑除了陳逸飛那座豎立在世紀大道楊高路口子上的日晷外,幾乎沒有一座值得一看。有的還很滑稽搞笑。金科路龍東大道張江的那座不銹鋼雕塑,怎么看都像賣襪子的廣告。楊浦大橋浦東下口楊高路上那幾個玩意兒,真的很像蛋筒冰淇淋上的拉花,因為它每次都讓我產生這樣的聯想。上海這座曾經的“東方巴黎”真的容不下幾尊西洋風格的雕塑嗎?還是我們真的和日本鬼子想到一起了?
感謝尹中,他讓我們在他的繪畫中看到了上海曾經的美麗。
歷史并不只是我們這一代人創造的,它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所以我們總是自稱我們有五千年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