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畫插圖
8月13日,蘇富比宣布,從2009年開始,原來在紐約、倫敦、巴黎舉辦的“當代亞洲藝術專場拍賣”將合并到香港,每年6月和10月集中拍賣兩次。加之日前蘇富比發布了今年香港秋拍將開設亞洲藝術晚間拍賣會的消息,這家上市公司“集中優勢兵力”、分區作戰的策略更加明顯。
亞洲當代藝術“轉攻為守”
8月13日,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表示,蘇富比近年在香港、紐約、倫敦及巴黎舉辦的當代亞洲藝術拍賣會,成交日漸強大,經過詳細地分析和研究,很明顯的是當代亞洲藝術拍品一直在香港屢創最高佳績,亞洲客戶更是與日俱增。
有鑒于此,蘇富比決定從2009年起,集中只在香港舉行“當代亞洲藝術專場拍賣”。程壽康早在今年春拍北京預展時就表示,作為一家歷史悠久的上市公司,蘇富比的各項舉措都很小心謹慎,蘇富比應對經濟蕭條的經驗可謂豐富。
在全球宏觀經濟不明朗的情況下,宣布撤銷紐約、倫敦、巴黎的亞洲當代藝術專場看來也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亞洲當代藝術開始進行“轉攻為守”的調整不失為明智之舉。
今年3月18日紐約蘇富比的春拍至今讓人記憶猶新,這不僅是因為這場拍賣中,牛氣沖天的中國當代藝術集體遇挫,更富戲劇性的是,紐約同樣是當年中國當代藝術起家的地方。
2006年,蘇富比在紐約首次舉行亞洲當代藝術拍賣,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同志第120號”以97.92萬美元(折合人民幣809.8萬元)的高價成交,這一價格幾乎創造了中國藝術品的世界紀錄。消息傳到國內,業界一片震驚。從此,中國當代藝術漲勢一發而不可收拾。2006年底,張曉剛作品的價格已經在香港飆升到了1912.2萬元人民幣,而劉小東的《三峽新移民》在北京保利拍出2200萬元人民幣的消息,更是迅速點燃了內地買家的投資興趣。
然而反觀3月18日的紐約蘇富比春拍,張曉剛的《untitled》和《2001no.8》流拍,王廣義、蔡國強等一向被國際市場追捧的藝術家大多遭遇挫敗,僅以估價或略超估價成交。7月1日,倫敦蘇富比“當代藝術夜場”中,張曉剛的《兄妹》雖拍出76.92萬英鎊的高價,但當晚75件當代藝術拍品中只有這一件是“中國制造”。
上半年歐美各大拍賣會上,起拍價偏低以及中線藝術家作品下跌的局勢,很大程度是次貸危機帶來的聯動反應,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衰退的陰影對藝術市場的打擊不言而喻。面對價格回落和買氣降低,歐美拍賣會上的亞洲當代藝術作品首當其沖。
蘇富比鎖定東南亞藝術
10月4日開始的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將首次舉辦現代及當代亞洲藝術晚間拍賣會。其中大部分私人收藏均將首次現于市場。45件拍品的重點包括:曾梵志、奈良美智、廖繼春、白南準等中日韓藝術家的作品。
其實早在今年的春拍,蘇富比就把新目標鎖定在東南亞和日韓當代藝術上,將東南亞當代藝術品拍賣首次從新加坡“搬”到香港,吸引了包括印尼、新加坡在內的眾多東南亞收藏群體到港,不僅他們有機會參與中國當代藝術的競拍,很多內地藏家也參與競拍東南亞藝術品,使此次東南亞藝術品拍賣總成交額達7500多萬港元。
相對紐約春季拍賣成交的慘淡,4月蘇富比香港春拍上,中國當代藝術3.99億元人民幣的成績十分突出,同時也創出不少成交紀錄。這其中有香港本身的地緣優勢,香港地理位置優越,背靠內地,毗鄰東南亞,輻射東亞,加之相對寬松的稅制,使得近年來香港逐漸成為亞洲藝術品的交易中心。香港市場中每次上拍的作品質量整體上要優于倫敦和紐約。
香港蘇富比近年來在中國當代藝術拍賣上已經積累了足夠的買氣,對作品的估價也更為客觀、合理。倫敦、紐約的拍賣失去其標桿作用的同時,亞洲當代藝術品也建立了自己穩固的華人買家群,拍賣重心的東移自然是大勢所趨。
商報記者 李瀛/文
王曉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