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價難掩變局 當代藝術作品暴漲步伐暫停(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4日 20:22 大洋網-廣州日報
名家說法 “瘋漲”——“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發展過程很短,所以它幾年間的‘暴起’實際上是一種比較冒進的行為。” 郭維洪(廣州嘉德負責人) 談到這幾年中國當代藝術品行情火爆的現象時,著名油畫家林永康說:“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文化發展和思想領域方面的升華,當代藝術容易與世界接軌,浮出水面;而且有錢人多了,炒作行為也跟著上了。就像股市前兩年的火爆一樣,當代藝術的瘋漲背后,是資金的極度充裕化和各方合力作用的結果。” 著名時尚評論員區志航說:“中國近30年的發展已是一個奇跡,它在世界的話語權越來越強,而象征前衛和當代的中國當代藝術品也得到了一種‘高峰認同’。” 廣州嘉德負責人郭維洪則表示:“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發展過程很短,所以它幾年間的‘暴起’實際上是一種比較冒進的行為。這種行為背后,我們可以冷靜地看當代藝術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也要認識到對當代藝術的暴炒是不健康的。” “拐點”——“今年國內國際對當代藝術品的回調,再調都不會低過市場2006年發力時的價格。” 區志航(著名時尚評論員) “一個成熟的藝術市場里,藝術品價格每年的增長率應該是20%左右,而且藝術品的價格必須是建立在藝術史評價的基礎上。” 林永康(著名油畫家) 從今年的當代藝術春拍情況來看,名家作品停止瘋漲甚至流拍,令市場“泡沫論”成為焦點。 針對這一現象,林永康說,中國的當代藝術市場目前還只是處于散戶收藏和投資階段,而不是成熟的機構收藏和投資階段。單個的藝術收藏家或投資人對藝術品的選擇隨意性比較大,這就造成了市場的畸形現象:往往是一幫人在炒作、假托藝術家的畫。市場價格的“瘋漲行為”與藝術家本人無關,但當其身份價值越來越受肯定時,更多的人介入該藝術家的收藏,于是“合理估值”的呼聲就會很高,然后市場就會步入調整。他說:“今年當代藝術市場應是一個冷靜期,‘炒作’要消化,而且由于經濟環境原因,藏家們投資信心相對缺乏。” 林永康認為,中國這一輪的藝術市場的模式實際上是投資型市場,而不是收藏市場,“說投資型市場都是客氣的,很大一部分甚至是‘投機市場’”。所謂收藏市場,是說藏家買進作品后至少10年不賣出去,藝術品的市場價格基本上按照穩定的每年20%來升值。無論是畫廊銷售還是拍賣價格的上升,一個成熟的藝術市場里,藝術品價格每年的增長率應該是20%左右,而且藝術品的價格必須是建立在藝術史評價的基礎上。 區志航對于拐點論的看法則是:“就像股市滑坡,藝術品也要呼喚合理估值,炒得高了就得回調。不過,我看今年國內國際對當代藝術品的回調,再調都不會低過市場2006年發力時的價格。” “流拍”——如果不是‘自己人’假買,當代藝術拍賣的流拍會更嚴重!” 郭維洪(廣州嘉德負責人) 今年,中國嘉德取消了當代藝術的春拍專場,郭維洪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代藝術在近兩年的持續火爆后,開始在市場和輿論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懷疑和批評,“尤其是在市場表現上,節節上升的巨額天價作品不同程度受到挫折,如果不是‘自己人’假買,當代藝術拍賣的流拍會更嚴重!我不敢說今年是一個市場拐點,但健康的市場要遵循一種規律,這種規律得通過市場的調整來慢慢明晰化,今年就有個調整的苗頭,市場會在這種調整中‘尋規而上’。” 廣州銀通的負責人何偉才則認為,流拍不見得是件壞事,藝術家和收藏者會因此思考為什么作品拍不出去,畫家更會在繪畫風格、方向方面進行調整。 廣東市場的“冷靜”——“這與藏家們的務實投資習慣有關,他們對嶺南畫派的國畫、油畫覺得好看舒服,就紛紛買來收藏欣賞……而對難懂的抽象的當代藝術,不欣賞也就不買。” 區志航(著名時尚評論員) 郭維洪認為,當代藝術在廣東一直就沒有火過,但當代藝術恰好最早就是從福建、廣東等地開始的,廣東美術館推廣當代藝術也搞得最早最好,廣東當代藝術界也出了很多先驅;但廣東人投資很熱情也很理性,沒有過份火爆也不過份冷淡,總之對當代藝術就是“不溫不火”,它該怎么發展就怎么發展。 廣州銀通的負責人何偉才認為,當代藝術在廣東波瀾不興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當代藝術在北京和東南亞火爆,主要原因是有外國一些基金在推動,這些基金利用各種機會對當代藝術進行宣傳,因此當某些基金對特定的藝術家進行宣傳的時候,自然就會過火,也就形成了所謂的泡沫,而這些基金在廣東沒有據點,因此廣東自然就沒有市場,也就沒有泡沫;二是廣東在全國接觸當代藝術一直比較早,對當代藝術自然也就少了一份新鮮感,因此購買的欲望也就少了。這也是當代藝術在廣東追捧者少的原因。 區志航則認為,現在當代藝術市場的投資熱點幾乎都集中在寫實油畫這一部分,連抽象油畫也不好賣,攝影、Video、現代雕塑等媒介也不是很好,“廣東市場不火,這與藏家們的務實投資習慣有關,他們對嶺南畫派的國畫、油畫覺得好看舒服,就紛紛買來收藏欣賞,而對難懂的抽象的當代藝術,不欣賞也就不買。這種投資行為其實與投資者的觀念、氣質、性格等深刻相關。” 市場綜觀 價格已高到離譜? 神話尾聲,重量級作品出現“分層” 有藝術品資深拍賣人士認為,邁克·博耐特、霍華德·法伯等大藏家在今年的拋售舉動,顯示他們已經覺得“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價格在短期暴漲后已經達到了太高的價位”,而且“天價做局”等炒作行為的普遍存在,導致這兩年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虛假繁榮,現在,“泡沫已經脹大到危險的時刻了”。 也有拍賣界的人士審慎樂觀,“在香港春拍曾梵志作品拍出天價的情況下,說市場已到拐點,未免過于悲觀了,也解釋不通”,廣東保利拍賣行藝術品油畫部項目經理李軍早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 對于李軍的說法,有業內人士給出這樣的分析,中國當代藝術品一路暴漲之后在今年海外春拍上遇冷,如果回到香港和北京,再出現價格暴跌或者大量流拍,整個市場恐怕就會一蹶不振了,所以有人出來護盤,打了場“香港保衛戰”,但護盤成功并不代表泡沫可以繼續發大發多,“這兩年中國的當代藝術是純粹的投機行為,跟藝術本身無關。國際大收藏家其實并未真正認可中國當代藝術。” 在國際經濟形勢不佳、前景不明的大環境中,被炒高到離譜的當代藝術品價格是時候降下來了。 而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如今再介入一線藝術家的作品拍賣,風險太大,還不如轉向收藏有潛力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這種心態,已經在今年的各大春拍場上顯現出來,許多成交價超出估價的作品都出自“新秀”之手,價格多在百萬元級別。 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最大藏家、擁有2000幅中國當代藝術品的瑞士人希克不相信當代藝術市場的泡沫會在短期內破滅,他認為亞洲經濟的強勁狀態會給藝術市場有力的支撐,但新的問題是,“買家多過藝術家,如何得到有潛力的好東西是最重要的”。希克希望亞洲藝術市場的暴漲能夠停止,也希望中國藝術家在創作中投入更多耐力與耐心,不要眼中只看到市場上虛高的價格。 2005年11月保利上海秋拍上,市場認知度并不高的劉野一幅《溫柔地殺我》估價僅為12萬~15萬元,卻以121萬元高價拍出。一年后,海內外拍場上,以超過100萬元價格成交的劉野作品已多達20幅,其中超過500萬元的有8幅。2007年9月,紐約蘇富比秋拍上,劉野的《美人魚》以1080.3萬元成交,兩年,他已躋身千萬元級畫家! “一夜暴富”的神話或許可以被復制,但對一個神話本身而言,終究在起伏之后要進入尾聲。中國當代藝術品今年在倫敦、紐約、香港市場上不再“失常”地瘋漲,重量級作品多以中規中矩的價格成交,重量級人物的作品也開始出現“分層”,精品有價有市,而 “非典型性”作品則難買高價甚至流拍,一批相對年輕的藝術家的代表作開始成為買家新寵。這個春天乍暖還寒,種種變數對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來說,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