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協委員呼吁中國當代藝術不要丑化自己的臉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2日 11:43 人民網
曾幾何時,在越來越多的所謂中國當代藝術創作中,蒼白呆板的臉、渾噩懵懂的眼神、齜齒傻笑的大嘴、呆滯乏神的表情……逐漸成了"中國人"的標志。不久前,以著名書法家言恭達為首的10多位政協委員疾聲呼吁,謹防"藝術"丑化中國人形象。 在委員們的呼吁中有這樣一段陳述或許最能看出這種丑化的惡果:"在拍出天價的中國現代藝術主力成員的一些作品中,不僅是普通民眾甚至連一些國家領袖的形象,都遭到了丑化和詆毀。而這些作品往往以中國身份參與各種世界性的展覽。這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形象,而在拍賣天價的背后,更引起了眾多年輕藝術家的效仿。" 在這些以"丑化"為目的的畫面上,中國普通人無論年齡大小、個體還是群體一概用"傻"、"暴"、"呆"的圖像符號來表達。對中國某些已故領袖和英雄人物的形象也亂加歪曲,怎么"丑"就怎么來。還有一些創作甚至喪失了人與人之間起碼的尊重,完全以暴力、血腥和暴露隱私等"丑態"呈現。 可就是這些丑化中國人的畫作,卻在國際拍賣市場屢創新高,有的作品還上了《時代》雜志等全球有影響刊物的封面,甚至代表中國參與國際性的展事。那些復制"丑陋的中國人"的中國畫家也被冠上"當代藝術"、"潮流代表"等標簽,迷惑和混淆著世人視聽。這些丑化中國人的作品之所以受追捧,與某些西方人對中國人形象的歷史定位以及對中國長久以來的文化攻勢有密切聯系。想想過去相當一個時期內,清朝留小辮裹小腳的中國人形象曾經在西方被無限放大。現在,雖然中國已經享有相當的國際地位,但是,還是有部分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印象并沒有隨著歷史的進程發展而更新。 國內不少專家認為,某些西方收藏者、藝術品投機人士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通過一定的商業操縱,把一些丑化中國人的"偽藝術"作品推向藝術品拍賣市場,大肆炒作。國內部分收藏者誤以為,這樣的作品已經能得到西方的權威認可,已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翹楚。而一些對社會沒有深刻認知的美術學院的學生,被某些美術機構或畫廊簽約成所謂的"新銳藝術家",一味迎合某些西方人士對中國的不健康的想象,專門從事制作那些為這些人所"認可"的當代文化垃圾。 從美學史的角度看,"審丑"并非不可以,西方現代藝術就曾以"審丑"為潮流沖擊過傳統美學。但"丑化"并不是"審丑"。藝術的表現可以有殘缺、有陋態,但透出的意喻必須是積極、深遠、健康的,就像當年羅中立的《父親》布滿滄桑的臉龐不會使人產生歧視反能博得感動一樣,"審丑"需要透射出人文關懷,最終達到"審美"的效果。一味"丑化",則是脫離了對生活本質的真實,是一種對低級趣味的迎合,與審美精神背道而馳。 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群體目前主要以非體制內的職業畫家為主,處在疏于管理和關注的狀態。謹防"藝術"丑化中國人形象,需要建立一套相應的創作、展示和市場管理的有效機制。當代美術教育和美術管理在這方面也應有所擔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參加世界性展覽、拍賣也應予以篩選。特別是有關媒體,更不可成為這些所謂的當代藝術的傳聲筒與吹鼓手。 專家們認為,正處于大變革時代的中國有著太多可以挖掘的藝術資源。如果我們某些藝術家著迷于"丑化"自己的同胞,想靠這樣的作品走南山捷徑來敲開藝壇和市場的大門,那既是對藝術不負責任,也是糟踐了中國藝術家的名聲,更是走不遠的。 中國大氣磅礴、底蘊深厚的文化積淀呼喚著我們創作出表現當代"中國氣派"的藝術佳作。每個有責任心的中國藝術家都應該創作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藝術形象,應堅持自身的文化立場。(王婷)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