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收藏 > 圓明園獸首該高價買會嗎 > 正文
1860年被英法聯軍自圓明園掠走,流失海外多年的鼠首和兔首銅像即將在法國拍賣的消息,近日引起國人的強烈憤慨,也再次勾起了人們對于流失海外中國文物命運的關注。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全世界47個國家的200多個博物館里,中國文物不下百萬件。近年來,國家加大對流失文物征集搶救的力度,專門設立“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項經費”,但是根據國家文物局公開的數字,在專項經費啟動的前四年,共使用中央財政資金近2億元,卻僅搶救回流散文物204件以及皮影文物6萬余件。
回購、依法追索和捐贈是流失文物回歸的三條重要路徑,但流失文物回家的路注定是不平坦的。以國家出資購買為例,新中國成立伊始,周恩來總理即批準以重金從香港購回著名的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近幾年,很多流失海外的藝術珍品紛紛回到國內拍賣場中。國家為了促成這些國寶的回歸,于2002年啟動“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項經費”,同時鼓勵國有收藏單位和國有企事業單位購買這些珍貴文物,如2002年國家斥資2999萬元從中貿圣佳拍賣公司購回流失在日本的米芾《研山銘》,2006年故宮博物院以2200萬元從嘉德拍賣公司購買散佚在民間近百年的故宮舊藏《隋人書出師頌》。然而,每年5000萬元的財政撥款,相對于百萬件的流失文物和動輒天價的文物,無異于杯水車薪。
在法律追索方面,我國政府1996年簽署了《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于文物返還的公約》,并曾成功從美國、英國、丹麥等國追索回多批非法流失出境的中國文物。其中比較成功的案例如:2000年,當獲悉在美國蘇富比拍賣行將要上拍我國河北曲陽王處直墓被盜浮雕之后,國家文物局會同河北省文物局僅用了1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大量的取證調查工作,從而通過外交手段和法律途徑成功地將被盜文物追索回國。
但是,依靠法律手段跨國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是一件十分耗時費財的事情,其中不但有復雜的法律程序問題,還要面對取證的難題以及對部分善意的購買者進行適當補償的問題。此次以法律手段追索圓明園鼠首和兔首銅像的艱難,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這一現實。
通過有識之士的捐贈和返還義舉讓流失文物走向回歸之路,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在北京,“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于2003年7月啟動了“國寶工程”,并一直致力于發動有關各方以捐贈方式促成文物回流,然而除了促成著名企業家何鴻燊博士捐資購回了圓明園豬首銅像外,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見。流失海外中國文物集體“回家”的日子依然遙遙無期。 本報記者丁肇文
相關專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