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專家在香港撿天漏 海外寶瓶得以回流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 14:26 北京商報
在北京天雅古玩城采云軒中藏有一件清乾隆黃地琺瑯彩子孫萬代大吉瓶,它是目前全世界已知此類乾隆時期大件琺瑯彩瓶惟一的存世孤品。 270萬元拍回祖國 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圓明園前夜,英法聯軍已經兵臨城下,人們一片恐慌,而幾個黑影就在這一片恐慌之中,趁人不備溜進了圓明園。他們在圓明園中四處尋覓,找尋珍寶。突然,一個人發現了這只清乾隆黃地琺瑯彩子孫萬代大吉瓶,此瓶造型端莊秀美,紋飾華麗典雅,一眼便知是件稀世珍寶。他抄起這只瓶子,連同其他幾個“掏寶”歸來的人,一起逃離了圓明園。 由此開始,這只葫蘆瓶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并且被人將底部款字磨去,只隱見雙欄圈繪痕,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它自己知道。直到1956年,它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不過不是在圓明園,也不是在中國,而是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拍賣會上,由駐美國的以色列大使所收藏。又過了30余年,在2003年美國紐約多爾拍賣行的拍賣會和2005年秋季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它兩次出現供世人瞻仰,但名字卻換成了清雍正黃地粉彩瓶。但拍賣行的失誤卻給了它一個回歸故鄉的機會。著名文物專家錢偉鵬在翻閱拍賣圖冊的時候,就認定該瓶并非粉彩,而是“官窯中的官窯”——琺瑯彩。為了不引起旁人的注意,他讓朋友出面,不動聲色地以落槌價270萬元人民幣(加傭金為320萬元)讓這件在海外“顛沛流離”的清乾隆黃地琺瑯彩子孫萬代大吉瓶,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磨款之謎 清乾隆黃地琺瑯彩子孫萬代大吉瓶底款因何會被磨去?據參與這次大吉瓶回流拍賣的徐湘江介紹,在民國時期,古董商人常將雍正青花器物底款磨去充當永宣之物,牟取暴利。但琺瑯彩是康熙年間的新品種,康熙、雍正、乾隆年代相近器物差價不大,擁有者如果磨去款字也只能使其跌價而并無升值意義。因此,該瓶擁有者絕不可能為賣高價而去磨款。1860年英法聯軍占領圓明園后,大批宮中寶物散失到民間。慈禧返京后清廷曾下詔:“凡吾官民如見宮中之物者一律送還宮中,如有隱藏者重罪治之。”宮廷要將流出宮的寶物收回,如果發現不交的就殺頭。在生與死的選擇下,該瓶擁有者就想出了這個兩全其美的方案,將底款磨去。如有人舉報,也因無帝王年號款字,借以逃脫罪名。 清宮檔案證明其身 但究竟是什么原因會讓蘇富比這樣的頂級拍賣公司將這只琺瑯彩誤認為雍正粉彩?究其原因是雍正清宮檔案中不見此瓶記錄,乾隆早期器型又與雍正晚期相似。據乾隆清宮檔案中記載:“……乾隆四年十一月八日……內燒選擇白釉雙耳瓶七件……白釉葫蘆瓶八件……當日催總鄧八格將填白瓶共一百十二件領去燒造琺瑯用。”而依據記載,乾隆四年文獻中記載的8件白釉葫蘆瓶,在乾隆五年五月初二燒成,但是8件中只有2件成為琺瑯器,而清乾隆黃底琺瑯彩子孫萬代大吉瓶正是其中一只。景德鎮當代著名文物鑒定家、工藝大師黃云鵬教授也認為此瓶與文獻記載完全吻合。并且此瓶的琺瑯料有別于同期的粉彩,繪畫技法上與康雍兩朝的銅胎琺瑯手法一致。由此斷定,此瓶確是一件極為難得的乾隆琺瑯彩大件曠世珍品,是已知海內外惟一的一件同類尺寸和造型的存世孤品。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