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可芬
中山大學附屬某三甲醫院院長最近在某行業內論壇上檢討自身,認為自己更多是“專職醫生、兼職院長”。
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副主任高解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微博)》,中國醫院最大的現狀就是院長沒有職業化,做院長不如做醫生賺錢,有些院長寧愿看門診、做手術。
由于公立醫院是事業單位編制,三甲公立醫院院長相當于副廳級,其薪酬設計通常是“基本工資+職務津貼+年終獎”,其中基本工資和職務津貼是固定的。
據了解,廣州地區三甲醫院院長平均月薪七八千元,年終獎各家醫院不等。一般而言,廣州三甲醫院院長一年平均的陽光薪酬僅有15萬~18萬。
不過,院長看門診、做手術卻有收入,“這種情況下,中國的醫院院長就出現了‘專職醫生、兼職院長’的普遍現象。”
此外,三甲醫院院長在藥品、耗材等物料采購上有很大的話語權,也就有了權力尋租的空間。廣州多家藥商告訴本報,一些三甲醫院院長的實際年收入至少也在百萬以上。
而公立醫院醫生的收入,則視其所在學科領域和職稱級別而定,廣州一位藥商告訴本報,在“以藥養醫”機制下,醫生收入來源渠道一般有三種——醫院薪酬、藥品和醫療器械回扣、病人紅包。“而藥械回扣和病人紅包這些灰色收入部分通常占醫生收入的大頭。”
一些知名醫生還能到處走穴,另有一筆不菲的收入。中國外商投資協會藥品研制與開發委員會人士向本報透露,在國內收入最高的醫生是神經外科、脊柱 外科和心臟外科醫生,知名三甲醫院外科主任經常到處“走穴”(行內稱“會診”),一年最高收入能達到幾百萬,“三五百萬沒有問題”。
在廣州,以骨科為例,據一家省級醫院骨科醫生的描述,三甲醫院骨科主任的年收入普遍上百萬,主治以上的骨科醫生年收入也有三四十萬。
但假如撇去灰色部分不計,相比昂貴的教育成本以及超負荷的工作量,公立醫院醫生的薪酬設計其實普遍偏低。以廣州某三甲醫院骨科為例,一位剛畢業 到崗的住院醫師通常月薪(基本工資+獎金)稅前只有三四千,而這個崗位的門檻是至少醫學碩士畢業,培養成本十幾萬元。等到執業3~5年以后,住院醫師必須 通過全國統考才能升到主治醫師級別,月薪升至七八千甚至上萬,而這已算是全廣州三甲醫院中較好的陽光薪酬了。
與公立醫院恰恰相反,私立醫院通常在中高管薪酬設計上采用年薪制,從科室主任到醫院管理者開出少則二三十萬多則五六十萬的年薪。私立醫院的中高管薪酬普遍高于公立醫院,才能招攬到人才。
李如想(化名)是廣州一家民營骨科醫院的醫生,目前的職稱是主治醫師。他告訴本報,在廣州進入省級公立醫院非常難,最后只好入了民營醫院,起初 非常不適應民營醫院那種門可羅雀、收入有限的生活,“閑的時候可以打蒼蠅”。但2009年通過主治醫師全國統考之后,李如想從住院醫師晉升為主治醫師,輾 轉了幾家民營醫院。
“現在的收入,與廣東省中醫院的主治醫師是差不多的,平均每月1.5萬左右,加上年終獎,大概一個月有2萬。”李如想告訴記者。
“病人紅包我們也收的,這是病人對我們的認可,就好像國外服務業收小費一樣。”李如想告訴記者,相對而言,民營醫院的醫患關系沒那么緊張。
不過,廣東省中醫院的骨科醫師有穩定的患者群體,這一點李如想所在的醫院就無法望其項背了。“雖然醫院也是醫保定點,但病人還是以外來打工者為主,本地的醫保病人比較少。”
今年,李如想在廣東省中醫院的同齡朋友已經開始申請升副高,但李如想就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民營醫院總體缺乏學術晉升機制,“在民營醫院,缺乏足夠的病源,也就失去了科研的基礎,醫生學術晉升比較麻煩。”
要升副高,就必須在核心期刊上發表2篇以上論文才能升級,而很多民營醫院根本沒有科研基金等基本條件。“我必須調整職業定位,不做科研型醫生,只做臨床型醫生,靠技術吃飯了。”李如想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