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標資產的全名為非標準債權資產,更早的存在形式有信托受益權、信托貸款、信貸資產。近年來非標資產的存在形式不斷變化、擴充,例如今年3月底出臺的銀監會8號文將銀行理財產品投資的所有類信貸資產統稱為非標資產。
非標來由
非標資產是指未在銀行間市場及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債權性資產,而銀行理財產品持有的非標資產只是銀行體系非標資產的一部分。
近年來,出于規避信貸規模管制、降低資本消耗和存貸比壓力等考慮,銀行自營資金逐步大量吃進非標資產。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來,伴隨銀行同業業務的擴張,銀行持有的非標資產迅速膨脹,這些非標資產本質上相當于給企業發放貸款,但通過引入過橋企業、過橋銀行后,這類資產通常處理在同業買入返售資產、應收款項類投資或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會計科目。
此類非標資產通過期限錯配,給銀行帶來大量收益。銀行從同業拆借市場不斷滾動獲得短期限同業拆借資金,投入到長期限的非標資產。
最早采用這一模式的是有“同業之王”稱號的興業銀行。早在2010年,這家銀行就以自營資金投資信托貸款的模式,變相發放貸款。興業銀行將自營資金投資的非標資產處理在應收款項投資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會計科目下。
2011年,銀行通過與農信社合作買入返售票據消規模的方式開始盛行,該模式被叫停后,通過同業代付變相發放貸款的模式也一度盛行。
去年以來通過引入過橋銀行等方式,買入返售信托受益權規模開始大增。并且一些原先觀望的銀行今年也慢慢加入,做大買入返售信托受益權等規模,玩起信貸資產變同業資產的游戲。這樣一來,不但風險權重可以從100%下降至25%,減少資本占用,而且也可以逃避存貸比、貸款額度規模的限制。
今年3月底,限制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非標比例的8文出臺后,一些銀行曾經用自營資金承接理財產品的非標資產,以降非標資產占比達標壓力。按照8號文要求,理財產品投資非標資產的比例不超過總資產的4%、不超理財產品余額的35%。
但今年6月底的錢荒暴露了同業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可能隱藏的風險,此后一段時間內,商業銀行通過去杠桿來降低流動性風險。但隨著錢荒過去,銀行非標資產擴張行為即將遭遇新的監管嚴令。有消息稱,醞釀許久的同業業務規范文件將于下個月下發。此舉或將再次打擊銀行表外隱藏信貸規模的做法。
遭遇連環監管舉措
事實上,最初的非標資產形態非常簡單。2007年下半年信貸緊縮后,一些商業銀行苦于沒有貸款額度給合作客戶發放貸款,因此首次創新出信貸資產理財產品,通過將信貸資產打包轉讓給理財產品或者理財產品資金直接發放信托貸款的形式實現貸款出表,規避貸款額度的監管要求。
2008年底貨幣政策轉向寬松后,信貸出表需求下降,銀行發行此類產品的動力一度下降。但后來隨著信貸規模控制重新趨嚴,信貸類理財產品發行重新火爆,招致銀監會2010年出臺72號文限制銀信合作規模,2011年又進一步下發補充通知。與此同時,監管部門對銀行利用票據、同業代付消規模的方式也相繼被叫停。
在規避監管的過程中,非標的形態從最初的信貸資產轉讓信托計劃、信托貸款逐漸演變為包括信貸資產、信托貸款、委托債權、承兌匯票、信用證、應收賬款、各類受(收)益權、帶回購條款的股權性融資等多種形式。非標的“藏身之處”也由最初的理財產品,逐漸增加同業資產、應收款項類投資等會計科目。
相比藏身理財產品之中,以自營資金投資非標資產的銀行還可獲得非標的貸款利息收入。銀行經營非標資產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動力是,非標可以解決貸款受限制行業的企業客戶融資需求,比如地方融資平臺和房地產企業。2009年天量信貸發放以來,地方融資平臺的融資饑渴癥與銀監會限制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監管令形成落差。(唐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