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俠
在經歷上周央票短暫缺席之后,本周二央行在公開市場重啟央票發行,但20億元人民幣三個月期央票,創下今年5月份重啟以來的地量。
對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資金“旱情”持續不見緩解的背景下,央行仍堅持央票操作,表明其持續收緊流動性的態度,顯示央行貨幣政策目標可能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從此前保證資金面穩中偏松以支持經濟增長,轉向適度回收銀行間市場流動性,以實現控制社會融資規模過快增長等目標。
安邦咨詢首席研究員陳功稱:“在市場資金面仍然偏緊時,這種操作無疑確認了央行對貨幣政策進行的微調,而并非市場所預期的大幅放松。”平安證券[微博]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石磊也認為,央行公開市場操作近期以來逐漸有了變化,這有別于之前工具選擇的改變,應該是政策目標發生了變化,操作基調趨向偏緊。
今年初以來,受美聯儲可能提前終止購債的預期影響,美國國債收益率趨勢性抬升,引發國際資金回流。美國及新興經濟體的經濟景氣相位差,正在深刻改寫全球的貨幣環境。而中國經濟減速、新增外匯占款驟降以及銀行間資金面極度抽緊,市場企盼央行能夠及時微調貨幣政策,補充水位,應對跨境資本的流出。
5月下旬以來,市場流動性趨緊,央行卻并沒有如預期般在公開市場操作中予以補水。這種反常的按兵不動,被各方解讀為具有相當的政策含義。6月17日,央行發布公告稱,將于隔日進行地量央票發行。在陳功看來,在市場資金面仍然偏緊時,這種操作無疑確認了央行對貨幣政策進行的微調。“結合近段時間的舉措看,央行并不樂見流動性太過寬松,即使面臨跨境資本流出以及中國經濟減速的壓力,依然加強對流動性的管控。”
事實上,雖然經濟復蘇不如預期,但市場人士認為,央行操作所體現出來的政策信號已經十分明顯,那就是政府對經濟增長放緩的容忍度已經大幅提升,注意力集中于對經濟中結構性矛盾的調整和改革,因此短期內宏觀政策出臺總量刺激措施的可能性不高。
陳功表示,今年以來的一系列信號顯示,新一屆政府不會因為經濟放緩,就輕易進行政策刺激。近月來,中央決策層數度表態,中國一季度GDP增長7.7%,超過了今年7.5%的目標,處于合理的運行區間。而根據去年“十八大”制定的到202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翻番的目標,這一閾值還可以進一步下調至7%。
對于央行而言,貨幣政策需要與經濟增長政策相配合。經濟增長的重要性相對削弱,經濟轉型與結構調整被提到首位,央行需要做的,更多是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經濟轉型所側重的領域,同時理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加強金融資源對實體經濟的扶持力度。這些任務,需要更加精細化的操作,而非簡單的政策放松就可以達到目的。
近期決策層的一番表態很說明問題。6月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河北主持召開環渤海省份經濟工作座談會時指出,要通過激活貨幣信貸存量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要進一步研究采取既利當前又利長遠、既穩增長又調結構的舉措,把有效需求挖掘出來。著力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而在近日舉行的2013年城商行年會上,銀監會主席尚福林也稱,要注意防范不符合實體經濟真實需求的“金融創新”,防止資金自我循環以及監管套利行為,確保信貸資金流入實體經濟。
在陳功看來,上述表態與央行近月來所釋放出來的政策信號保持高度一致,均指向中國政府有意打出一套組合拳,借由財政、貨幣與經濟增長政策,推動經濟的轉型。這種轉型,首先體現在政府職能的轉變上,減少有形之手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其次是加強治理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再次,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盤活微觀經濟,去杠桿,為企業減負。把握住這樣的總體基調,也就不難預測對未來中國政府以及央行的政策取向。
近段時間的多個信號顯示,央行似已確定對貨幣政策微調,但并非市場所預期的大幅放松,而是在數量上加強對流動性的管控。“央行目前的動作,與決策層加快經濟轉型的邏輯保持一致。如果經濟進一步減速的情況不發生,央行可能維持目前的政策基調。”陳功稱。申銀萬國[微博]認為,當前資金緊張狀況可能不是臨時性的沖高,未來甚至較長一段時間內都可能維持偏緊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