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曾頌 深圳報道
6月6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隔夜利率突升136個基點,7日再升231個基點,短短兩天站上8.29%的高位,創出2008年至今的新紀錄。
5月以來Shibor利率一直在緩慢攀升,但接連兩日的“暴動”卻是歷史罕見,何況從時點上看并非月末,不存在結算“兜賬”因素。
市場認為,銀行間市場這輪“錢荒”是受新增外匯占款下降,并疊加多重監管因素所致。但近兩日的“暴動”并不能由此解釋。專家分析,深層原因在于監管層信號傳遞機制失靈,在外匯占款波動加大的當下,完善機制尤為重要。
紊亂的預期
“定價機制出了問題,大家都有點不知所措。”昨日,深圳一名大行資金部交易員對記者說,5月至今Shibor逐步走高大家都有預期,但連續兩日的飆漲則不可理喻。“可能是受違約傳聞的影響。”
6日,市場傳言因央行不斷回收流動性,個別銀行出現資金緊缺,導致同業交易出現數十億元的違約。同日,農業發展銀行金融債罕見流標。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微博]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資金緊缺與外匯占款增量縮減有關,但Shibor的異動,則源自金融機構紊亂的預期。
“今年年初市場平穩,大家都認為經濟復蘇不明顯,貨幣不會收緊,可以加杠桿。”魯政委說,尤其是央行年初創設了“公開市場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和“常設借貸便利”(SLF),以期調節短期資金供給,熨平突發事件造成的波動,給金融機構的印象是“手頭緊了可以找央行借”。
但5月來資金面一路走緊,央行不斷在公開市場回收流動性,打亂了寬松預期;SLO和SLF兩大工具推出后,至6日尚未使用過。“回頭一看,4月份M2(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達到16%,原來監管層是在意的。”
前述交易員也表示,“穩健”的口徑并未改變,流動性卻由寬變緊,使人摸不著頭腦。這種慌亂心態容易對交易價格形成擾動。魯政委認為,銀行間市場“玩家”力量過于集中也是原因之一。“一般國有大行是資金借出方,其他銀行是借入方;哪天國有大行一借錢,資金馬上就短缺了。”
他給出的藥方是,央行應加密公開市場操作頻率,彌補市場結構的不平衡;當盡快形成一個貨幣市場的政策指標,免得金融機構“參不透”政策意圖;若市場出現異動,應當如期推出SLO、SLF工具來熨平波動;從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的角度考慮,應當風險阻斷在萌芽環節,建議可以考慮明確規定:若機構因流動性緊張可能導致交易違約,就必須首先申請透支存放在央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以避免個體流動性緊張通過“多米諾骨牌效應”波及全市場,當然“透支”必須隔夜補齊、且應接受罰息。
“外匯占款依然是我們貨幣投放的重要渠道,未來匯率波動加大,流動性管理的難度越來越高,完善政策傳導機制非常緊迫。”魯政委說。
主動去杠桿?
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大增,不少人還沉浸在“資金面寬松”的印象里,但5月來Shibor隔夜利率的穩步上升,說明情況并非如此。
業內人士分析,主要原因在外匯占款下降——外管局20號文限制了商業銀行外匯業務的杠桿率,銀行需持有更多外匯,于是對央行賣出外匯減少,拿到的人民幣隨之減少。今年2月至4月,外匯占款月均增量接近3000億元;市場預計5月外匯占款增量將減少到1000億元。
其余“擾動因素”還包括:銀監會對農信社票據業務的監管加強、發改委嚴查企業債、財政存款上繳等。前述資金交易員表示,至少端午后數周內,資金緊缺的程度難以緩解。
有分析認為,監管層“坐視”利率走高,或有“主動去杠桿”之意。
2013年以來資金面相對寬松,但對經濟增長拉動乏力,部分原因是經濟體債務率偏高,新增資金通過財務費用等方式流入金融業利潤表,企業投產意愿低迷——“流動性陷阱”在此間若隱若現。據海通證券分析師姜超測算,當前企業部門負債比GDP接近120%,出現產能過剩;金融部門負債比GDP接近90%,表現為表外業務的爆發式增長,而且缺乏足夠的監控,導致金融風險的上升。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是居民和金融部門負債率過高,而其經濟復蘇的成功經驗也在于這兩個部門成功降低了杠桿率。這對中國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姜超說,從美國經驗看,“去杠桿”初期會造成資金成本上升,但最終由于融資需求下降,成本將趨于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