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定價估值的報價機構主體為銀行,既為報價機構也是主承銷商,難免被詬病,而報價機構更加多元化,體現了定價估值更趨市場化
⊙記者 王媛
尚未完全平息的債市“代持”風波,也令“一級半市場”的灰色地帶曝光,引發了定價估值機制是否需進一步完善的討論。而同時,近期交易商協會也已行動,對信用債定價估值方式不斷完善。估值機構報價數量將有望增加,從目前的22家擴展至30家,市場人士預計,其中或將出現更多非銀行類機構的“身影”。
有望增大非銀行類機構占比
“本月協會擬召開主承銷商會議。”一位接近交易商協會的人士告訴記者,會議或將對估值報價機構如何增加作出討論。而此前,在交易商協會發布的債券市場專業委員會今年1號公告中,明確提出要將報價機構家數擴大到30家。
而目前,定價估值參與者僅為22家機構。其形成機制是,由22家機構于每周一早上對關鍵期限信用債報價,去掉4個最大樣本和4個最小樣本之后,取算術平均值而得,目的在于為一級市場上短融中票等信用債的發行定價提供參考。
但從目前這22家機構的結構來看,結構較為單一。近八成機構為銀行,包括17家中外資銀行、中金、中信兩家券商、人壽、人保兩家險資,而基金公司僅華夏基金[微博]一家。
業內人士建議,雖然定價估值制度的有效運行大大降低了一二級市場利差,但同時隨著市場參與主體的變化,有必要對定價估值的報價機構進行調整。如,增加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做市商占比,從而使得報價結果更貼近二級市場收益率。
在目前債市代持風波尚未完全平息之際,這種變動引人關注。順德農商銀行固定收益研究員宋球紅對記者表示,一級半市場的套利空間一直存在,而協會的定價估值目前報價機構主體為銀行,既為報價機構也是主承銷商,難免被詬病,而報價機構更加多元化,也體現了定價估值更趨市場化。
估值報價體系悄然完善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也正是在債市風波發酵之際,交易商協會每周公布的信用債定價估值悄然完善。一方面,從5月2日開始,新的信用債定價估值報價系統正式上線,未來,各估值機構通過該電子系統完成日常估值報價工作。
而另一方面,從4月底開始,債務融資工具的定價估值已悄然“移位”,從原先的首頁改至了目前的“市場研究和分析”欄目下。
對此,一位接近交易商協會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此舉顯示協會在強調定價估值的“參考”作用,而非此前市場誤解的“指導”作用。
事實上,雖然定價估值系統實施已近3年,但系統的完善一直在持續。去年,交易商協會先是將各券的期限不斷擴展,定價估值由原先的1、3、5、7年等中短期品種,逐步覆蓋到10、20和30年等超長期品種。而尤其在今年1月,協會取消了定價估值的“加點保護”,進一步壓縮了短融中票等債務融資工具的套利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