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楊冬
“魔力無窮,這東西實在是太好玩了!”近年來市場上經常有專業投資人發出這樣的感慨。
如果你認為這些專業投資人說的是一款網絡游戲或者趣味玩具,那就大錯特錯了。他們所指的是,二戰以來全球金融業的重要創新,亦即資產證券化。
曾經有學者這樣描述:“陽光下任何東西都可以證券化,甚至是空氣、石頭和人類。”這種描述雖然過于極端化,但也說明資產證券化在金融行業的巨大業務空間。
美國作為資產證券化業務的發源地,誕生了很多真正意義上的全能型投資銀行。雖然2008年美國大量住房抵押貸款債券(資產證券化的一種產品)的兌付風險爆發,引發了雷曼兄弟、美林、貝爾斯登等大型投行的倒閉,并進而導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但迄今為止,全球沒有任何一位經濟學家提出應該禁止資產證券化業務的開展。
道理很簡單,經濟的發展需要資金,實體經濟的運行需要流動性,而資產證券化則是提供資金和流動性最重要也最便捷的管道。
換言之,銀行可以將信貸資產進行證券化獲得融資,企業則可以將應收賬款、收益權、有價證券、商業物業等資產進行證券化獲得資金,甚至地方政府可以將稅收作為資產進行證券化。
資產證券化業務的發展浪潮并沒有因為全球金融危機而停滯,恰恰相反,在加強監管的背景下,全球主要經濟體包括許多新興經濟體都開始認識到資產證券化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以美國為例,目前美國資產支持證券規模約460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3%,較2008年金融危機之時有增無減。
我國也于2005年啟動了商業銀行領域內的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迄今為止已成功展開了多輪試點。證券公司領域內的資產證券化業務探索也從未停止,日前證監會發布了《證券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大大簡化了資產證券化業務的審批程序,降低了券商開展此項業務的準入門檻。
這預示著資產證券化業務將很有可能在較短時間內成為券商的支柱業務。除了商業銀行、券商之外,保險、信托、期貨、基金等主要金融機構也都在探索資產證券化業務,其中信托公司在基礎設施收益權證券化業務方面暫時成為整個金融行業的領頭羊。
以保險公司為例,可以將保單利潤、保單貼現業務、基礎設施投資、商業地產投資等資產進行證券化。再以期貨公司為例,可以將期貨資管產品管理費、大宗商品套保客戶未來現金流等進行證券化。基金公司也不例外。
可以預見,在泛財富管理的概念下,資產證券化業務將成為各種財富管理機構占領市場最為重要的工具,國內金融業的格局也將因此重塑。
比如,銀行業目前雖然有上百萬億元信貸資產,但中國可供證券化的資產可能遠高于此。如果券商等其他金融機構通過資產證券化的手段占領這片藍海,若干年后中國金融業的主體或將重新厘定。
事實上,目前券商和信托公司在資產證券化領域內的探索已經領先于商業銀行。與商業銀行將注意力集中在信貸資產證券化不同,一些優秀的券商和信托公司近年來致力于全國范圍內尋找大型景區門票收益權、高速公路收益權、商業地產收益權、大型水電站收益權、城市建設收益權、大型設備租賃收益權、大型企業應收賬款收益權等優質資產進行證券化的嘗試。 不過,由于這些優質資產的低風險屬性的存在,券商與信托公司在此項業務中的收益較低。未來真正有價值的資產證券化業務在于,對集合化的中小企業應收賬款、存貨銷售款進行資產證券化,此類業務雖然風險較高,但收益也將非常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