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多實(Gary Dorsch)
美國經濟在大蕭條以來并未經歷過曠日持久的通縮。但日本從1995年開始,就面對著因日經225指數泡沫破裂以及土地價格直線下降所導致的通縮。
如今,各國中央銀行的人應該更加謹慎——不僅要對抗傳統的通脹,更要對抗通縮。因為通縮對經濟更不利,也更難克服。澳大利亞、巴西、中國、智利、以色列和秘魯,今年已經收緊了貨幣政策以對抗通脹。而英國、日本和美國以及情況稍緩的歐元區,央行正忙于參與到量化寬松的主題中,來抵抗通縮的威脅。
近期美聯儲官員已表達出對美國經濟將進入日本式通縮的擔憂,通縮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數不勝數。更糟的是,如果通縮的心理作用在消費者之間展開,他們將會等待價格下跌再去買入,會進一步加重通縮的趨勢。
迄今為止,由美聯儲、英國央行和日本央行提供的大規模量化寬松所注入的流動性,大部分已經轉移到高投資級和垃圾級債券、市政債券和聯邦政府債券。流動性的巨浪已經令英國、日本、德國和美國信貸市場的5年期國債利率大幅度走低,有的達到數十年的低位,有的甚至創下歷史新低。
美國2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降至50個基點,為歷史低位,現在只比日本的國債收益率高30個基點。然而,美國銀行堅持持有債券,且放貸意愿低迷。美國10年期國債于8月11日達到15個月的低位——2.69%,因美聯儲宣布將會繼續購買美國國債。債券投資者已經剔除了利率攀升的風險,認為最早到2011年中旬利率才會提高。另外,美國消費者正在去杠桿化,未來消費更難啟動。
本周德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也萎縮至2.44%,是1989年的最低。歐元區銀行凈放貸水平在這一年里幾乎凍結,他們對經濟前景充滿擔憂。歐元區的銀行正把過剩的流動性用來購買德國債券。而歐洲央行也通過“量化寬松”的后門,為銀行提供無限量的歐元以買入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債券。
日本通縮噩夢起源于1986年至1992年間日經225指數泡沫劇烈的升降。在截止到1989年底的經濟繁榮年代里,日本央行實施了寬松的貨幣政策,意在抵消日元上漲所帶來的通縮風險。美元兌日元在1984年底為1∶251,而在1987年底已經貶值到1∶122。日本央行將其貼現利率從1987年2月到1989年5月固定在2.5%的水平。
過去的20多年來,日本固定收益投資者掌管著16萬億日元的儲蓄,他們的安全資金被迫接受超低的利率回報。令人驚訝的是,20年前日元Libor(倫敦同業拆借利率)卻高達8.5%。如今日元Libor已固定在0.25%,在過去的15年都沒有超過1%。美國固定收益投資者是否會面對超低利率帶來的相同噩夢?
(作者系全球貨幣趨勢評論撰稿人。蔚華編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