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木
在當前的國內國際形勢下,地方政府發債的話題被重新擺上臺面,還是很合時宜的。但是,在一些基礎性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之前,地方政府發債最好還是要謀定而動,不宜操之過急。
雖然地方政府發債的好處,在這幾天被媒體較為充分地發掘了一番,比如:可以有力地支持地方建設進而拉動全國經濟增長,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實惠,地方政府將更有責任感,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問題能得到較好的解決等等,不一而足。甚至還有人以“地方政府發債正成為世界潮流”來論證我國實行這一政策的合理性,雖然不乏東施效顰的味道,倒也直率得可愛。但是,這些論證,顯然都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幾個本質性問題。脫開這些問題談論地方政府發債,就頗繼承了清談的遺韻。
放開地方政府發債,首先要搞清各地方政府既有的隱性債務存量。
各地政府存在隱性債務,是被各界所承認的(至今還未看到有人對此提出反對意見),目前的問題是這些隱性債務存量的大小。但遺憾的是,時至今日,即使專門搞這方面研究的專家也沒有一個較為權威、令人信服的數據。按照人情事理來揣測一下,估計數量不小,否則早就應該張榜公告天下了。好像“數量不小”的觀點也是被各界承認的,當初“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還曾經被屢屢拿來證明人民幣長期看貶的趨勢呢。
在沒有搞清楚存量的情況下,就貿然開閘地方政府發債,雖然也許能振奮地方GDP增長于一時,但新債壓舊債,需要后世子孫填補的窟窿也可能會越搞越大,并最終影響地方的長治久安和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放開地方政府發債,其次要搞清各地方政府的信托責任問題。
雖然按照傳統的觀點看,這個問題應該是一個偽命題,但現實情況是,這個問題卻十分真切地擺在我們的面前。地方政府的信托責任,其中包含這樣幾層意思:其一,應明確地方政府對誰負責,是對上級負責還是對地方民生負責。其二,各屆政府的工作如何很好地銜接,以保持其連續性、可持續性。其三,責任追究制度如何建立,為政地方者應承擔有限責任還是無限責任。其四,是否需要引入地方政府破產制度,其本質是中央政府是否需要為地方政府承擔最終責任。其五,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是否需要因此重新定位,地方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是否也需要重新定位。
為官一任,誰都想做出點政績。但兩屆地方政府之間的銜接卻很可能因此出現不協調。這樣的例子隨便翻檢,便能尋出一大堆。這個問題如果不能解決,每一屆政府都為了自己的政績大發其債,雖然個體選擇可能是理性的、正確的,但幾屆政府運作下來,我們得到的很可能是相反的結果。
放開地方政府發債,第三要搞清人大如何監督的問題。
就現實而言,各地人大對政府財政預算的約束力極其低下。最為國人詬病的著名例子是,某地方政府一把手,慷地方之慨,盛邀外國同行“旅游”,全程免費;而地方人大對這樣的行為卻沒有一點辦法。在這樣的背景下,貿然放開債務發行權,可以得到什么樣的“改革碩果”,即使很缺乏想象力的人,想必也能為之細致描述一番。
權力必須受到監督。在地方政府發債這個問題上,必須盡快完善地方人大相應的監督機制。發債的用途、規模、資金的使用、償還等環節,必須受到較為致密的監管。但從目前的改革進程看,我們還沒有理由過于樂觀,建立起這種現代化的體制,還需要一個相當長遠的過程。這樣的一個過程,也決定了地方政府發債不宜操之過急。
放開地方政府發債,還要理順各地區之間合作、競爭的關系問題。雖然有專家強調,中國改革三十年來,縣域經濟的充分競爭是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根本動力,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競爭也為我們帶來許多難于下咽的惡果:重復建設、惡性競爭、各自為政,等等。尤其是生存環境、生產環境的持續加速惡化,不能不使我們對未來前途產生深深的憂慮。
在這樣的“競爭文化”沒有得到較為徹底的清算前,各地區之間現代化的關系沒有確立之前,貿然啟動地方政府發債,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可能要受到較大的負面影響。
在當前的形勢下,由于房地產市場的衰退以及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地財政及經濟發展都面臨較大的困難。面對困難,在想辦法開源的同時,厲行節流也不失一個好辦法。但更重要的是,要采取措施堅定人民的信心。正像溫家寶總理所言,信心最重要。但要堅定人民的信心,顯然需要各地政府拿出一些全新的辦法來。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