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巍柏
9月5日晚,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股東發行可交換公司債券的規定(征求意見稿)》,這一舉措意味著可交換公司債這一中國證券市場的新金融產品,即將為急于拋售“大小非”融資的股東開辟了一條新的融資途徑。
本來可交換債券作為一種創新的金融產品,是有利于市場資源配置的基礎制度建設之一,從這個角度看,對中國股市算是長期利好。因為可交換債券不僅可以降低當前股市的股票供應,還可以在大股東不丟失控股權的情況下,獲得新的融資,這相當于在某種程度上為市場提供了一種穩定器的作用。不過分析師表示出了擔憂,在中國當前的體制條件下,可交換債券這一制度恐怕將會“異化”,并“墮落”為圈錢工具。
這一制度的設計原本是為解決“大小非”問題而來的,試圖以質押股票發行債券的方式鎖定“大小非”,并延后“大小非”減持對股市的沖擊。不過,根據萬得資訊統計,到目前為止,交易所公司債的總發行量為386億元,今年的發行量為135億元,遠遠落后于企業債的發行速度,今年以來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企業債規模則超過了850億元。用區區數百億元來填充數萬億元 “大小非”減持的需要,這怎么可能會有效果?
在當前銀行信貸緊縮的前提下,對企業來說,多一個融資渠道,本來不是壞事,何況還是可以在不損失控制權的前提下用股票質押融資。因此,對于這一融資“通道”的爭奪,必然是激烈的。
同時,在中國當前的發審制度體系下,我們很難想像可交換債券可由市場來選擇。在市場規模和發審制度的雙重約束下,可交換債券注定難以在中國股市上掀起什么大風大浪。在這種情況下,可交換債券最終將演化為另一種純粹的“工具”罷了,這必然將導致資金從股市分流,并推動股市繼續下跌。難怪這個制度一發布,可轉債市場就以大跌報收。
事實上,在現實社會中,存在太多以市場化之名,行著行政壟斷或市場壟斷之實的做法。試問,一個既不能公平進入又不能自由退出的市場,還叫市場嗎?而A股市場,恰恰如此。
沒有自由公平的市場化發行和自由公平的市場退出機制,任何在股市上放開的有關融資渠道,最終都可能被扭曲為一個“圈錢”工具。不幸的是,可交換債就身處這樣一種體制之下。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